第352部分(第3/4 頁)
法,對於戰士們的心裡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日軍指揮官見前面的戰鬥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立即命令道:“佐滕君,命令戰車中隊立即出擊!”
“哈依!”
其實日軍的裝甲部隊一直在待命,之所以要等到這個時候出擊,就是為了一舉擊垮守軍的戰鬥意志。不出所料,隨著十幾輛坦克的出現,守軍陣地上果然出現了動搖和混亂。
一分割槽畢竟是地方部隊,大部分士兵參軍時間尚短,很多戰士還是頭一見血,難免會有些不適應。嚇尿了還算輕的,一些膽小計程車兵甚至嚇得扔下槍就跑,哭笑不得的老兵們不得不把他們再踢回去。這讓原本嚴整的防線上出現了鬆動,正在“豬突”的日軍敏銳地查覺到了這一點,立馬兇狠地撲了過來。
“殺給給!帝國陸軍板載!”
“板載!”
……
日軍士兵都興奮地大叫起來,就像野獸見了血一樣。對於他們來說,不是沒有見過自動火器比他們多的對手,東北軍、29軍、晉綏軍、中央軍都有大量衝鋒槍,可是沒有哪一次能夠阻止他們的攻勢!
“打,給我狠狠地打!”
“一步也不許退,誰敢再退軍法從事!”
“別瞎了這好槍!”
“小鬼子也不是刀槍不入,都別慌,瞄準了打!”
……
在各級軍官和老兵的命令和安撫下,戰士們終於穩住了陣腳。當然,也虧得他們手上這槍。這種武器也是二戰中鼎鼎有名的利器——蘇制**沙衝鋒槍。那火力猛得,71發的彈鼓,真是沒話說。
本來蘇聯對沖鋒槍不太重視,這跟日本當時的看法有些相似,認為這種武器精度差、射程短、威力弱,還浪費子彈,簡直是一無是處。所以儘管蘇軍裝備了m…1934型7。62毫米狄格特亞耶夫衝鋒槍(即ppd34)等型號的武器,卻沒有人把它當回事兒。
當時蘇聯高層不少領導人,比如布瓊尼等人甚至建議把這種武器取消,統一裝備莫辛納甘步槍。到了1939年,蘇軍還真把衝鋒槍給封存了,結果在蘇芬戰爭中被手持索米衝鋒槍的芬蘭人狠揍了一頓,僅被俄羅斯承認的損失就高達80萬。
面對如此慘重的傷亡,蘇聯方面痛定思痛,決定製造一種可以跟索米相媲美的武器來,這才有了後世鼎鼎大名的**沙(即ppsh41)。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槍的研發過程中,鄭鬍子也提出了不少建議,使得這種武器比歷史上更早出籠。
在蘇聯於1940年開始大規模生產之後,鄭衛國也定購了十萬枝(這槍便宜)。不過大部分都封存了,主要是這貨太費子彈了。本來敵後各大兵工廠每年能造不少子彈,但依華北的現狀,首要任務還是保證步機槍的子彈供應,也就是7。92毫米毛瑟步槍彈。至於**沙使用的託彈暫時只能選擇從蘇聯購買。但買了一千萬發之後,鄭衛國發現這些子彈質量也很一般。甚至還比不上兵工廠自造的,就停止了大規模購買。(注:蘇聯造的子彈分幾個檔次,像機槍、衝鋒槍彈質量都比較差)
再加上其它原因,這種衝鋒槍就只下撥了一萬枝,冀中四個軍分割槽各得了一千五百枝枝,綏遠、中條山、八路軍總部、山東等地各分到了一千枝。除了增強他們的火力以外,鄭衛國也希望透過大量使用,找到一條正確使用衝鋒槍的路子來。畢竟歷史上蘇聯的衝鋒槍手傷亡實在太大,平均戰場生命只有五天。這種不計代價的打法,鄭鬍子怎麼玩得起?
“打。不用節省子彈!”
“給我狠狠地打!”
“不要害怕坦克。槍榴彈,槍榴彈,快,揍它狗孃養的!”
噠噠噠……在激烈的戰鬥之中。原本還有些怯懦的新兵蛋子們終於激發了勇氣和血性。紛紛端起**沙向衝鋒的日軍士兵猛掃。
伴隨步兵進攻的坦克也在反坦克槍榴彈和德什卡大口徑機槍的反擊下損失慘重。有一輛豆戰車僥倖衝入了守軍陣地。卻很快被戰士們拼著性命用反坦克手雷炸燬。
“媽媽!”
“太郎!”
面對如此兇狠的反擊,日軍的戰鬥意志終於開始動搖了。其實到了41年,由於兵力匱乏。日本在戰前儲備的老兵已經不夠用了。大部分部隊只能徵招新兵,雖然他們受過嚴格的軍事教育,還用無辜百姓的生命搞過“壯膽教育”。但速成貨就是速成貨,跟那些從14歲起就開始訓練的老兵沒法比。
看著一批又一批愚昧兇悍的日軍士兵倒在血泊裡,教導員搖了搖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