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部分(第1/4 頁)
就在1943年4月的最後一天,華北形勢終於達到了臨界點。常凱申委員長親自乘坐“美齡”號視察了豫東地區,湯恩伯的部隊正在那裡跟新四軍四師對峙。隨同的還有四架中國空軍的p40戰機隨同保護。此次視察被認為是內戰的前奏。
然而,就在機隊返航時,兩架日本“隼式”戰鬥機突然從斜刺裡竄了出來。
護航大隊長高松雲驚呼道:“不好,是日本飛機!”
“第一小隊掩護委座專機撤退,李長城隨我迎敵!”
“是,隊長!”
儘管飛機效能遠不如日機,但是高松雲與僚機李長城還是勇敢地迎了上去,並且透過向右翻滾避開了日機的致命一擊。
可等他們再次拉昇時,只回頭看了一眼便驚得魂飛魄散——不知道從何處又冒出兩架“隼式”戰鬥機,“美齡”號正冒著黑煙正螺旋狀快速墜地……
1943年4月30日下午兩點,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常凱申同志遇難於河南項城上空,隨同人員還包括軍事統計局局長戴雨濃同志。(未完待續。。)
ps: 呃呃,從這章起正式進入隕石填坑節奏,這麼寫可以麼?
第五百三十六章 瀋陽公告
常凱申同志的離奇遇伏和死亡立即在國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各種陰謀論一時間甚囂塵上。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常凱申死後留下的巨大的權力真空——誰來填補?
國家元首沒有問題,因為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是林森。不過國民政府當時的體制跟現在的印度有些類似,國府主席只是名義上的國家領袖,不負責實際政治責任。
而常校長當時同時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長、國民黨總裁三個最重要的職務,握有實際而且是絕對的權力。於是這黨、政、軍三個要職很快引發了國民黨內部的激烈爭奪。
亂世之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軍權。當時的軍事委員會除常校長以外,還有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白崇禧,軍令部部長徐永昌,政治部長陳誠,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作戰部參謀長封裔忠等。
此外地方上還有陝西的胡宗南、河南的蔣鼎文、湯恩伯、廣東的張發奎、江西的顧祝同、湖北的李宗仁、湖南的薛嶽、雲南的龍雲等等都是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實力派。當然,地方上實力最強的還是光復北中國,擁兵近百萬的鄭鬍子。
由於互相牽制,誰也無法佔據絕優勢。在明爭暗鬥數日之後,何應欽等人終於在美國大使的調節下達成妥協。決定由職務最高、人脈最廣的何應欽接任軍事委員會委會長,並給了實力最強的鄭鬍子一個副委員長的安慰獎。何應欽留下的總參謀長由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接任。軍政部長由政治部長陳誠接任,徐永昌仍舊當他的軍令部長。
其它職務像分大白菜一樣,你一顆我一顆,很快瓜分殆盡。由於鄭鬍子在軍委會勢力太弱,所以沒撈到什麼好處,只把張文白推上了軍訓部長的位置。
行政院長一職本該由副院長孔祥熙接任,但孔胖子在抗戰期間利用權力進行投機及發展私人資本讓國人倍感憤怒。在參政會上,傅斯年等人突然發難,搞得孔胖子狼狽不堪,只得辭去行政院副院長和財政部長一職。
不過常凱申屍骨未寒。四大家族還是頗有能量的。最後以宋子文接任行政院長、翁文灝為副院長、王雲五為財政部長而告終。
國民黨總裁一職則落到了國民黨元老、時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張群頭上。不過政學系此時已經式微,黨內組織人事大權仍然在二陳兄弟的cc系手中。
這個權力格局一看就是臨時性質的,並不穩固。所以美國政府提出了一個“三步走”的路線圖計劃。
第一步,分別由各黨派、各省選舉新一屆參政會議員和國民代表;
第二步。召開全國參政會議和行憲國民大會。由參政會議制定新的憲法。並交由國民代表大會審議,透過後正式頒佈。
第三步,依照憲法制定選舉法。並依法組建新一屆政府。
這個提議基本上獲得各方的認可,不過考慮到大戰在即,決定放在抗日戰爭徹底勝利之後實施。
遼寧,瀋陽。
鄭衛國正和麾下一眾大員們商議眼下的時局。不過他們掌握的情報有限,而且離重慶太遠,鞭長莫及,暫時也只能靜觀其變。
周參謀長有些歡喜地說:“不管委員長是怎麼死的,華北的危機總算是解決了。而且美國人的這個方案也不錯,我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