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部分(第2/4 頁)
,於是眾人下車一齊往裡走去。
周參謀長邊走邊問道:“賡虞,部隊訓練得怎麼樣了?總司令和我可是專門為這事兒來的。現在前線的情況你們也知道,萬事俱備,就欠你們這股東風了!”
馬法武顯得有些尷尬,吱唔了幾句。
鄭衛國問道:“怎麼,有困難?有困難就直說嘛,咱們是第一次大規模的換裝現代化裝備,一時掌握不了,很正常,不丟人!”
周參謀長也安慰道:“總司令說的對,大連的第七集團軍比你們換裝還早幾天,遇到的問題也很多。”
馬法武老老實實地回答道:“報告總司令,確實遇到了很多麻煩。”
高樹勳副總司令也深有同感的點了點頭。
鄭衛國打趣道:“我就說嘛,上次開會說給你們集團軍換裝,一個個樂得連後槽牙都露了出來。今兒來一看,好嘛,一個個愁目苦臉的,當初那個高興勁兒哪去了。怎麼這個美式裝備就這麼難掌握?”
周參謀長也有些好奇地問道:“是不是重炮、坦克方面遇到了麻煩?”
高樹勳解釋說:“這個還是小麻煩,最大的難題是出在汽車身上。”
鄭衛國和周參謀長相視一眼,疑或道:“美國汽車我們又不是沒開過,有什麼難的?”
馬法武苦笑道:“開車倒是不難,問題是找不到那麼多司機啊!”
原來,此時的美軍已經完全實現了摩托化。通俗點講,就是人人都有車坐。一個標準(42年)建制的步兵師有坦克76輛,裝甲車輛49輛,其它車輛1560輛(相當於日軍普通師團的8到10倍)。
而一個集團軍有三軍九師,加上直屬隊和技術兵種。全部車輛加起來將超過兩萬輛。現在第一批換裝的兩個集團軍加上戰區直屬部隊。大概需要五萬輛卡車和其它車輛。以美國的實力拿出五萬輛汽車當然不成問題,可是讓當時的中國挑五萬名司機就比較困難了。
有人可能要質疑,中國當時沒差到這種地步吧?這裡舉一個例子,滇緬公路修通之後。從39年到42年。中國方面一共搶運回13000多輛汽車。車是回來了。卻沒有那麼多司機,怎麼辦呢?
幸虧當時的東南亞地區有不少華人會開汽車。陳嘉庚隨即與1939年2月8日發表了《南僑總會第六號通道》,號召華僑中的年輕司機和技工回國服務。與祖國同胞並肩抗戰。這個通告很快就傳遍了東南亞各地。當時,志願回國服務的東南亞華僑司機和修理工總共有3192人,他們被稱為“南僑機工歸國服務團”。
看看,舉國之力來湊這13000名司機都這麼困難,更別提50000名司機了。何況軍用卡車什麼的,至少得配一個副駕駛吧?不然司機要是發急症,一車人全栽溝裡去了。少說也得十萬名司機。
既然湊不齊那麼多司機,那腿著去行不行呢?理論上當然可以,畢竟pla在1985年才初步實現了摩托化,以前打日本鬼子,打**,打聯合**,列印度阿三,打老毛子,打越鬼子……沒車不也挺過來了?
可是這個汽車的作用不光是載人,還與後勤以及戰術等方面息息相關。可以說有車沒車完全是兩種打法。想學現代戰爭,車比炮都重要!
鄭鬍子想了一下,無奈道:“你們別看我,我也變不出那麼多司機來。參謀長,你看怎麼辦才好?”
周參謀長滿臉遺憾地說:“唉,沒想到我們跟列強的差距竟然這麼大,看來想全盤照抄美軍肯定是行不通了!這樣的話,只能減少各集團軍的汽車配備了。”
鄭衛國也有些惋惜地點了點頭。本以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沒想到在這裡又栽了一跟頭。有人可能責怪鄭鬍子,幹嘛不早點兒培訓司機呢?其實鄭鬍子也想,可是前段時間汽油都是用飛機運來的,要優先滿足空軍的需要,剩下的連後勤運輸都勉強,還得徵調民運大車,哪有多餘的來搞訓練?
馬法武有些不甘心地說道:“參座,那車不夠的話,後勤沒法保證啊!”
高樹勳也有些沮喪,說:“物資要是不能保證的話,那隻能照以前的老路子來了。”
鄭衛國打趣道:“還跟你們老西北軍一樣,一人背一把大刀?那咱們拼死拼活開啟的運輸線不是白瞎了嗎?”又指著周參謀長說:“放心,參謀長會想出辦法來的!”
周參謀長笑道:“總司令這是在給我出難題啊!不過我還真想到一個辦法,但是能不能做到,還得看賡虞和健侯。”
馬法武和高樹勳一聽有門兒,忙眼巴巴地看了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