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部分(第3/4 頁)
,一營為野戰炮營,裝備十二門三八式野炮,均採用了新式炮架,最遠射程達到了11500米;二營為安全防護營,既有步兵守衛部隊,又有防空部隊,裝備有八二迫擊炮兩門、20毫米蘇羅通高炮兩門,40毫米博福斯高炮兩門和八挺九二式重機槍;三營為後勤保障營,負責彈藥供給、出行保障和緊急修理等任務。用馮軍長的話講,就是把這些野炮當祖宗伺候的。
騎兵搜尋團是以騎兵為主,輔以腳踏車、馬拉大車部隊,負責部隊的警戒、偵察等任務,在必要時還可以作為快速反應部隊使用。
工程兵團負責的專案很多,包括佈雷掃雷、爆破排爆、防火防化、工事營造、舟橋道路等,幾乎涵蓋了現代意義上工程兵的所有種類。
其餘各單位一目瞭然,就不過多描述了。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兵團和輜重兵團都是從主力部隊中抽調人員組建的,類似於日軍師團的工兵聯隊和輜重兵聯隊。
後世編寫的第四十一集團軍軍史對於這次整編評價極高,稱其在正規化程序中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評判一支軍隊是否正規,不僅要看它的戰鬥部隊,還要看它的非戰鬥部隊。某種意義上,非戰鬥部隊甚至比戰鬥部隊更為重要。
而中日兩軍差距最大的地方,恰恰就在於非戰鬥部隊,特別是後勤輔助部隊。**的後勤部隊往往就一個“輸卒團”,沒有任何戰鬥能力。而日軍後勤部隊所佔比例卻達到了三分之一,戰鬥力也很強。除了沒有重武器以外,其餘均向戰鬥部隊靠齊。比如平型關戰鬥中的第五師團的兵站部隊就差點讓115師崩壞了牙。
“總座!”周參謀長和馮軍長得知鄭衛國在這兒,不敢怠慢,忙帶著幾名軍官趕了過來。
鄭衛國擺擺手說:“我只是隨便看看,你們忙你們的!”
馮軍長笑道:“沒事兒,我們也忙得差不多了,該安排的都安排了,該佈置的也佈置了。剩下的事情各級軍官會做好的,用不著我們出手。”
正說著,一個步兵營的官兵們唱著軍歌整整齊齊地開了過來,足有千人上下,浩浩蕩蕩排了一個五列的長縱隊。他們是來換裝的。這個過程比較有趣,首先以營連為單位分門別類地封存舊裝備。並上交裝備部,然後統一洗澡、理髮、整理內務,收拾得跟新姑爺似的才精精神神地趕了過來 。
“停!向右轉,立正!敬禮!”營長下完口令後,忙小步上前,立正敬禮道:“報告各位長官,職部91師271團第三營前來換裝,請指示!”
鄭衛國他們忙站起來回敬軍禮,左右打量道:“這歸誰主持?”
63軍參謀長閻明志忙道:“報告總座,是由卑職負責。”
鄭衛國點點頭說:“嗯。那你去忙吧。不用管我們。”
閻參謀長忙和裝備部的一名處長去分發武器裝備。現在第四十一集團軍的裝備多了,基層部隊也變得更加充實起來,火力加強了很多。
像63軍整編以後每個步兵班有17人,正副班長各一人。捷克zb26輕機槍一挺。由機槍四人組(組長、射手、兩名彈藥手兼副射手)操作。擲彈筒或槍榴彈一具,操作手和彈藥手各一名,然後就是9名步槍兵。其中有一名槍法較好的稱為班級初等射手。再往上還有排級中等射手、連級高等射手,以及專業的狙擊手分隊。這些士兵作為專業士官,最高可以享受連級待遇。
具體戰鬥時,班長和班級初等射手負責組織機槍和擲彈筒進行火力掩護和支援,副班長則指揮其餘八名步槍兵組成三個戰鬥小組,向敵陣地呈倒品字隊形發起攻擊。
每排下設三個這樣的步兵班,有正副排長、文化教員、排級中等射手以及數名傳令兵和衛生員。衛生員在戰鬥中通常跟隨各班行動,便於及時搶救傷員。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趣聞,當時部隊裡有一個順口溜,叫做“擼子營長匣子連,班排長的衝鋒槍圓套圓,大頭兵倒揹著馬四環,還有一個蛋的衛生員兒”。
意思是營長可以配擼子等較高階的自衛手槍,連長因為要衝殺在第一線,配的就是匣子炮(駁殼槍)。班排長一般用衝鋒槍,花機關上的套筒和槍管都是圓的,所以是圓套圓。普通士兵使用馬四環(即捷克vz24步槍),倒揹著是馬四環特有的一種背槍方式。衛生員因為不用戰鬥,揹著槍也不起作用,所以只帶一枚手榴彈。鄭衛國聽說後,特意指示給衛生員配上了王八盒子。反正這槍繳獲甚多,作為戰鬥手槍又不合格,給衛生員等非戰鬥人員自衛正好。
同時,班排長的配槍也做了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