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第2/4 頁)
甚至有偽軍的一個聯隊駐守。而冀中八路軍主力反倒被擠壓到以深縣為中心。東西長不到60公里。南北寬不過50公里的狹小區域。這種情況下日偽軍事實上已經反客為主,要是還打不贏,岡村寧次不如買塊豆腐撞死算了。
而現在寺內壽一卻遠沒有這麼好的條件。首先偽軍的組建並不順利,除了少量從東北帶過來的偽滿軍隊以外就沒有堪用的。別說讓他們去守城了,就是當炮灰都不夠格,因為會嚴重拖累日軍的行軍速度。
寺內壽一實在看不過眼,便授意大漢奸齊燮元創辦了數所軍校,打算以此重新組建“可信賴的皇協軍”。在日軍看來,一支正規軍隊,它的基本幹部必須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也正因為如此,日軍早期對八路不甚重視,蔑稱為“毛猴子”,直到百團大戰之後才改變看法。
再說說齊燮元,這廝是北洋餘孽,早年當軍閥時沒少戕害百姓,七七事變之後又投靠日本當了漢奸。在日軍的幫助下,齊燮元於38年8月先後在北平的通縣、清河辦起了了軍官學校、軍官訓練隊、軍士教導團和譯務訓練班等,為建軍培養軍官。
軍官訓練隊,招募國民黨軍隊失散的舊軍官,培養連以上軍官。軍士教導團,招考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青年,培養中士班長。譯務訓練,招考懂點日語的青年,培養日語翻譯。此外還有培養汽車兵的駕校和培養憲兵的法務學校,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鄭鬍子從馮錕那裡瞭解到軍校的情況以後是眼饞不已,羨慕得直流口水。冀中軍校雖然有不少領先於時代的戰術思想,但限於各方面條件,整體上還是非常落後,更讓鄭衛國著急的是學校規模太小,短時間很難培養出足夠的軍官。
馮錕到根據地送“贖金”的時候和鄭鬍子秘密見了一面,得知這些情況之後就建議說:“既然冀中軍校一時滿足不了需要,何不派人去通州軍校學習呢?”
鄭衛國對這個借雞生蛋的想法也很感興趣,但擔心計劃不容易成功,猶豫道:“日偽當局肯定會審查,想混進去只怕不太容易吧?”
馮錕笑道:“容易得很,認得幾十個大字的就行,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保證有一個算一個。”
原來,由於漢奸名聲不好聽,報考這些軍校的人很少。齊燮元只好從生員待遇上做文章,用高福利來吸引華北青年。據資料記載,在校的膳食、服裝、書籍、文具均由公家供給,伙食也不錯,每週五還有二兩肉的加餐。別小看這二兩肉,當時地主也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買二兩肉包餃子吃。
服裝除發給訓練用的布軍服一套以外,還發呢子軍服一套,皮鞋一雙,作為外出使用。除吃用外每月還發津貼6元(第五期發到8元,第七期發28元,但當時已經通貨膨脹了),家庭困難的學生還可以另發路費10元。按當時的物價,三口之家在京津地區一年20…30元就可以維持較體面的生活了,而呢制服和皮鞋更是一般家庭所沒有的高檔貨。
從以上待遇就可以看出日偽當局確實是花血本來建軍校的,撇開正義是非不談。這些軍校的設定非常先進,教學也非常合理。國共雙方當時創辦的軍校與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所有軍史學家將歷史上的“華北治安軍”稱為近代中國最正規化的軍隊。這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但仔細一想還真有幾分道理。
當然,你說這麼牛哄哄的學校,為什麼組建的軍隊戰鬥力卻一塌糊塗呢?因為大家都是為了“二兩肉”來的,誰跟你去拼命?這是戰鬥意志的問題,並非軍事素養差。
和程政委等人商議之後,鄭鬍子最後決定幫齊燮元一把,和地下黨聯手將大批知識青年派了過去。第一期選送的時候還擔心計劃暴露。只是陸陸續續派了十幾人。後來見效果良好。又陸續增派了不少。鄭鬍子戲稱為“選送生”。
當時日軍為了拉攏這些軍校學生,每期學員畢業以後都可以赴日參觀,為期一個月。其中20名日語較好並且成績優良者,還會被送往日本士官學校繼續深造。有趣的是。由於冀中選送生素質較高。學習也非常刻苦。之後幾年留學日本的名額基本上都被他們給霸佔了。而留在國內的冀中選送生也迅速成長為治安軍的骨幹力量。由於採取單線聯絡,平時看不出來,一接到啟用命令才發現滿團的營連排軍官都是選送生。嗯。這是後話,以後再說。
除了偽軍作戰不力以外,冀中的情況也與42年截然不同。42年是支離破碎的1600餘塊,而此時的冀中一整塊全在第四十一集團軍撐握之中,周邊還有八路軍各根據地相呼應。特別是冀南,由於日軍完全放棄了德石公路,兩塊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