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部分(第3/4 頁)
津,又要南阻援敵,是不太現實的。除非咱們再增派一個主力師!”
鄭衛國想了一下,搖頭說:“這不好,咱們增派一個師固然能擋住獨立混成第七旅團,可是德州、濟南的日軍再北上增援呢,咱們是不是還要增調部隊?”
程政委介面說:“要是這樣的話就演變成一場大決戰了,我們缺乏兵團作戰的經驗,日軍增援補充又十分方便,時間拖得越長將對我們越不利。”
周參謀長點頭說:“確實如此,好在53軍的主要任務是拖住第27師團,只要這個任務完成就好。至於能否殲滅敵軍一個大隊,就看天意如何吧!”
一直默不做聲,在一旁研究地圖的李杜副參謀長突然指著地圖說:“諸位長官,卑職倒有一個主意,不敢說一定能拖住滄州之敵,至少有七成把握。”
眾人忙問道:“怎麼說?”(未完待續。。)
ps: 非常感謝培斌投的兩張月票,這一章是補28號的,今天爭取再更一章。
第三百六十九章 接戰
() 呯呯幾聲槍聲打破了津南地區的寧靜。道路上隨處可見驚慌失措四散逃竄的難民,以及一隊隊荷槍實彈奔赴前線計程車兵。不時從道路上賓士而過的戰馬,以及一輛接一輛的炮車更顯得戰意濃濃,緊張的氣氛簡直令人窒息。
53軍部設在天津西南方向的臺頭鎮,此地位於西青區東南,靜海縣西北,便於同時向這兩個方向展開兵力。更妙的是,鎮上還有一座乾隆皇帝修的行宮,非常寬敞堅固,稍加改造便是一個現成的指揮部。
軍長周福成四下轉了轉,滿意地點了點頭,讚歎道:“嗯,這個地方選得很好!臺頭鎮,嗯,不錯,是個好地方!”
副軍長趙錫慶笑道:“那是,就連皇帝老兒都看得上眼,還能差得了嗎?軍座,說起臺頭鎮,這個鎮名還大有來歷呢!”
周軍長不以為然地說:“一個鄉下小鎮有什麼來歷?難不成還是乾隆爺給取的?”
趙副軍長回答說:“那倒不是,早在元末就有這個名兒了!相傳此地原名叫‘劉家疙瘩’,本是一處世外桃源,可惜飽受盜賊欺凌,村民苦不堪言。直到後來有一位名叫郝宗密的總兵避難至此,單人匹馬便把前來禍害村民的強盜打得屁滾尿流。村民們喜氣洋洋,覺得終於可以‘抬起頭來了’,故更名為‘抬頭鎮’,後來又演變成了今天的臺頭鎮。”
平rì里老繃著一著臉的周福成軍長難得露出一回笑臉,揮舞著手臂說:“好名字!好兆頭!當年郝總兵打敗賊人,今天咱們就要打敗倭寇,還讓鄉親們抬頭做人!”又一揮手,說:“走。去隱蔽所,我們再議一議軍情!”
軍部隱蔽所內,新上任的參謀長張文清正在給大家分析當前戰局。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個月前張參謀長還是第67軍108師的一師之長。
在武漢會戰前期108師頑強抵抗,全師傷亡近萬。最後只剩下了三千餘人,被常凱申當作順水人情送給了鄭衛國。可鄭鬍子以冀中一隅之地養活六個步兵師都感到吃力,何況是八個呢?所以只好將105師和108師都拆成了空架子,只保留番號。兩個師的殘餘將士大多被充實到97軍,軍官則分流到各單位。時逢原53軍參謀長趙毅被調到整編後的91師當師長,周福成軍長便把張文清師長要過去接替了趙毅的位置。
“諸位請看!”張參謀長用一根小木棍指著地圖說道:“這裡是靜海縣城。津浦鐵路就從這兒過。再往北12公里就是獨流河。這是一條用於洩洪的人工河,修建於清代末年,年久失修早已淤塞不堪。兩岸也非常泥濘,幾成沼澤,是津南的一道天然屏障!”
一名軍官發問道:“參座,我們116師眼下就在這一帶吧?”
張參謀長點點頭說:“嗯。不錯!我116師現正佈防於獨流河與靜海縣城之間,三個團成呈品字形佈置。其中346團叢兆麟部防守獨流鎮至良王莊一線,347團張紹賢部鎮守靜海縣以東之楊成莊地區,348團夏時所部則面向靜海縣城及火車站以北區域佈防,以阻止該敵向北突圍。”
又進一步講解道:“現已查明,與之交戰的rì軍均屬中國駐屯步兵第3聯隊。目前該敵三個大隊均已出動,第一大隊在獨流鎮至良王莊一線與我116師346團隔河對峙。第二大隊在炮兵掩護下試圖迂迴至東面的小卞莊渡河,幸被我347團及時堵住。第三大隊則困守在靜海縣城,正與我348團在火車站一線交火。”
駐屯兵第3聯隊隸屬於rì軍第27師團。該師團是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