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部分(第2/4 頁)
然沒問題,只打小仗問題也不大,可一旦日軍大規模掃蕩呢?到時候根據地的經濟和民生肯定要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才是。”
程政委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看來還真得去天津的正金銀行走一趟?嗯,掃清黃、賭、毒的行動也該準備妥當了。我再去催催楊教授,爭取早點兒把這事兒解決了。”
鄭衛國突發奇想,笑道:“這個需要楊教授把情況摸清楚了才好動手,暫時不要急。其實根據地內部還有一筆財源,就看咱們手段如何。”
程政委一愣,說:“根據地內部?”他猛然想起今天小桃提到的那些大地主,恍然大悟,驚呼道:“你是說根據地內部那些有錢的財主?這可不行,是要犯紀律的!你剛才不是還批評小桃了嗎,怎麼自個兒卻犯起渾來了?”
鄭衛國解釋說:“老程你誤解我的意思了。我並不是說派人去查抄,而是要拉他們入夥做生意。”
程政委一愣,疑惑道:“什麼生意?這兵荒馬亂的,萬一賠了算誰的?”
鄭衛國笑道:“這個生意是穩賺不賠的。”
晉夢奇主任曾提議在冀中建立商社和銀行,但當時根據地並沒有啟動資金和有經驗的人才。鄭衛國剛才突然想到,為什麼一定要用自己的錢做生意呢?
如果不能賺錢,絕對控股權沒有任何意義。只要這個生意有錢可賺,鄭衛國甚至願意把經營權也讓出來。
比如說冀中銀行,發鈔權當然要控制在行署,而商業放貸行為則可以放開。還有商社,行署方面只需要派人監管就行,董事長完全可以讓財東們來擔任嘛。
程政委聽得一頭霧水,想了半天才弄明白:“司令員,您要跟那些大財主合夥做生意?這恐怕不好吧!”
鄭衛國笑道:“有什麼不好的?財東們出錢,負責日常管理,我們只需要在行政上給予幫助,然後坐地分錢就行了。”
程政委說:“你的意思是我們吃乾股?財主們又不是傻子,憑什麼白分咱們錢呢?”
鄭衛國解釋說:“怎麼是白分呢?比如說商社,整個根據地的進出口貿易(指進出根據地)都交給他們去打理,這一年下來得賺多少錢?”
程政委一拍腦袋,說:“好像是這個理兒啊!聽你這麼一說,我又感覺是財主們佔了便宜,咱們反而吃虧了。”
鄭衛國笑道:“我們一分錢都不出,吃什麼虧?而且根據地緊缺的物資也可以交由商社去辦,給地下活動的同志減輕負擔,降低風險。這就叫做雙贏,大家一起發財!”(未完待續。。)
ps: 地震、感冒、停電、斷網,這個星期太不順了。
第三百三十章 新的麻煩
鄭衛國沒興奮多久,猛然發現冀中根據地想要辦銀行和商社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商社還好說,畢竟**內部倒賣物資已經不是新聞了,像鴉片、軍火、糧食,還有藥品,沒有什麼是他們不敢賣的。
銀行就不同了,尤其是擁有發鈔權的銀行,幾乎是一個獨立政權的象徵。更過分的是鄭衛國要發行的還不是法幣,這讓奉行一個國家,一個領袖的常凱申委員長情何以堪?
不過地方獨立發行鈔票並非沒有先例,江西的蘇區就不說了,像東北、山西、雲南都曾發行過自己的貨幣。特別是山西,閻老西兒在曾三發“省鈔”,其中最後一次就是1938年5月間開始的,一直到1940年因百姓激烈反對才作罷。
在1935年的法幣政策實施之前,除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四行以外,全國有發行權的銀行和銀行機構共三十家,發行總額達三億元。至於地方銀行發行的鈔票和各種工廠、商店、錢莊或其它非金融機構所發行的私票,更是混亂已極。
實施法幣政策之後,國民政府加強了金融管制,雖然發鈔銀行還有四家之多,但這四家(即上面的提到的中、中、交、農)無一不有國家背景和江浙財團的身影,實際掌舵人就是傳說中的“四大家族”。
鄭衛國和冀中根據地現在的地位非常尷尬,論獨立性不如閻老西兒。所以老西兒敢肆無忌憚地辦銀行,發省鈔。常凱申不僅不敢發火,還得小心籠絡,生怕這老漢一怒之下投了日本或者八路。事實上,鄭衛國跟河南的商震、綏遠的傅作義有些類似,只有軍事實力,缺乏政治和經濟等軟實力支撐。
論親厚又跟真正的中央軍沒法比,或許之前委員長還存著“招安”的心思,但隨著鄭衛國在東北軍內的影響和地位不斷提高,這個想法恐怕早就拋到爪窪國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