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部分(第2/4 頁)
傷威力,就算是一般的永備工事也難承受這種程度的轟擊。射程也不低,最大可以達到10350米。第53軍的38改野炮雖然略佔一點優勢,但想摧毀或者壓制也很難。
唯一的缺陷就是太重,帶上護盾足有33058 kg,也就是有六七萬斤。所以這種火炮移動時非常困難,當時日軍的13噸牽引車尚在試製階段,苦於沒有合適的牽引車,只能使用兩輛牽引車同時拖拽。
朱師長神色一黯,遺憾地說:“想當年我們奉天兵工廠也是能造這種炮的,可惜九一八……”
歷史上,東北瀋陽兵工廠在31年開始試製240毫米口徑的重炮,很可能就是明治四十五年式或都是它的改進型。遺憾的是大炮還沒來得及組裝就成了日軍的戰利品。
“算了,不說這個,扶我起來!”朱師長掙扎著站了起來,見日軍又在發起新一輪攻擊,焦慮地問道:“軍部讓我們堅守三個小時,你們有什麼辦法?”
一名軍官臉色煞白,為難地說:“師座,小鬼子的炮火這麼狠,咱們就是拼光了也守不住三個小時啊!”
“是啊,師座,弟兄們守得太苦了,還是撤一撤吧!”
……
朱師長猶豫了一下,對王理寰問道:“你怎麼看?”
王副師長想了想,說:“我有個法子!”
130師隨後把大部隊撤了出來,陣地上只留下少數觀察人員。日軍很快又開始了新一輪狂轟亂炸,不僅出動了那四門240毫米重炮,還有150毫米榴彈炮和105毫米加農炮,很快就把130師陣地炸得面目全非。
“快,鬼子上來了!”炮擊一結束,日軍步兵又衝了上來。但是130師早有準備,大部隊迅速又殺了回來。雙方激戰到一起,日軍的重炮就不敢亂轟了。如此進進退退,打了足足兩個多小時。130師傷亡慘重,但日軍卻遲遲拿不下陣地。
幸虧有130師死死拖住敵軍,在東線的裝甲部隊終於得以在日軍合圍前撤到了大清河以南。隨後,第53軍、33師,還有三分割槽的部分部隊也先後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但是雄縣和霸縣卻淪陷了,日軍僅用兩天就佔領了大清河以北的全部縣城!(未完待續。。)
ps: 結束得有點兒潦草,不過一個晚上的戰鬥寫了這麼多章,我實在是寫傷了,還是早點結束,進行下一個部分吧,呵呵
第四百零二章 踢球戰術
“第53軍這回傷亡最大,陣亡1750人,失蹤302人,負傷2782人,其中重傷1850人。特別是其116師第347團三營,全營陣亡五百多人,倖存的將士幾乎人人掛彩。”周參謀長拿著一份檔案輕聲念道,不知道是憤怒還是悲痛,雙手竟然微微有些顫抖。
鄭衛國沉默片刻,聲音有些沙啞地問道:“為什麼陣亡和重傷的比例這麼大?”
一般來說,戰死和傷亡總數之間的比例大約在1:3。當然這個比例並不絕對,時常出現極高的戰死率,也不乏完全相反的例子。大體上看,戰死比例越大說明戰鬥越激烈。比如38年7月底發生的日蘇張鼓峰戰役,日軍傷亡1440人,其中死亡526人,其本符合1:3的常規比例。但在日蘇第二次偌門坎戰役中,日軍動用部隊25000人左右,戰死7696, 戰傷8647,失蹤1021人 ,染病2350人。戰死跟戰傷的比例都高得驚人。第53軍傷亡和陣亡比例這麼大,充分說明了當時戰況的慘烈。
周參謀長解釋說:“日軍這次掃蕩動用了大量的重火力,而我們明顯應對不足,像第53軍130師在之前的戰鬥並沒有太大損失,但從14日清晨開始日軍動用240毫米重榴彈炮猛轟我軍陣地,給130師造成了極大傷亡!還有就是第347團在馮柳村附近被日軍伏擊,雙方展開了近身肉搏和白刃戰。重傷和陣亡比例也非常大。”
鄭衛國默默地點了點頭,又問道:“那其他部隊呢?”
周參謀長忙答道:“第33師和裝甲騎兵師參戰較晚,撤離戰場又比較早,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傷亡。只是車輛和戰車壞損較大,燃油儲備也消耗了五分之三。”
鄭衛國感慨道:“唉,一場戰鬥就消耗了五分之三,真是一隻吞金獸啊!”
周參謀長附和道:“誰說不是呢!不過裝甲團威力真的非常驚人,簡直比一個師都好使!依我看咱們以後還得繼續加強這支部隊。”
鄭衛國有些無奈地說:“看綏遠那邊的情況吧,看能不能從毛子那邊弄些燃油,裝甲團實在太昂貴了!”又問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