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頁)
兩府就是樞密院(西府)和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一武一文,相輔相成。
樞密院是掌管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以樞密使、樞密副使為其長官,又簡稱“樞府”,專掌兵籍、虎符,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但須經皇帝批准。樞密院的正職一般是文官,預防武官跋扈,也用過宦官,例如童貫。為了限制樞密院的軍權,全國禁軍的管理、訓練、戍守等事則歸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領,但三衙無權調動軍隊。簡單來講就是,樞密使有發兵之權,而無統兵之重;三衙有統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中書門下的最高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般簡稱同平章事,就是宰相。
三司以三司使和三司副使為長官,總管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鹽鐵掌管全國礦冶、茶、鹽、商稅、河渠和軍器製造等;度支掌管全國財政收支;戶部掌管全國戶口、賦稅、榷酒等事。每司之下設有數案,處理具體事務。三司總管全國財政,權力很大,地位僅次於二府,號稱“計省”,三司的長官被稱為“計相”。
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分掌全國政、軍、財,三者鼎足而立,而最終由皇帝所轄制。 “凡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院,財貨送三司,覆奏而後行。”
…………………………………………………………
聖誕快樂!
42
42、變數 。。。
子文微微搖了搖頭:“現下,還不曉得究竟使得不使得。”
他用手指蘸著茶水,在小几上隨手畫了一幅地圖,便細細分說起來。
今觀天下態勢,大遼北據大漠、大宋佔據中原,互相牽制,西南有吐蕃諸部、大理,西北有回鶻,夏,東北有渤海。其中吐蕃諸部、大理與宋素有盟約,然僻處西南,對大宋的北疆助力不大。
時渤海國已被大遼滅掉,改名東丹,成為其屬國,以大世子圖與為東丹王。
回鶻汗國早在兩百年前便因內憂外患而分崩離析,一化為三,有高昌回鶻、甘州回鶻、喀喇回鶻三部。這三部中只甘州回鶻與大宋接壤,甥舅相稱,貢使往來十分頻繁,與吐蕃互成犄角,聯宋以制夏。
夏國的党項人本對宋稱臣,近年來卻生了貳心,與大遼結盟之後,屢屢向甘州回鶻發起攻擊,回鶻重鎮涼州城幾度易手,互有勝敗。今年四月間,趁著甘州回鶻內亂,夏太子阿斯曼領輕騎兵二萬,一舉攻破其都城甘州,甘州回鶻漢王遣使至汴梁求救,朝中為此爭執不休。
一派主戰,說夏狼子野心,攻回鶻是表,只怕志在天下,若任其坐大,大宋西北將再燃烽火,定要扼殺其於襁褓之中。
一派反對,說今大宋北方初定,雖與北遼結盟,畢竟非我族類,難保我大宋馳援甘州回鶻之時,北遼會否與夏聯手夾擊,致我軍於死地。何況夏此前曾對回鶻六次用兵,皆大敗而回,今次雖一時不察,為阿斯曼攻下甘州,但回鶻大將,號稱雄鷹之王的支河羅手中仍有精兵三萬,反攻打退阿斯曼未必不能。宜先觀望一段時日,再做定奪。
其實無論主戰主和,只消大宋上下精誠一心,也不懼西夏如何。只可惜朝中卻暗分派系,各懷心思。殿前議事之時,幾方舌槍唇劍,你來我往,互不相讓,說得便是冠冕堂皇,內裡盡是算計。
爭執了多日,未有結果,猶豫之間,阿斯曼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橫掃甘州、涼州、肅州三城,夏軍鐵蹄所向披靡,已攻到了瓜州城下。
瓜州城外,支河羅與阿斯曼初次交鋒。阿斯曼顯示了其罕見的軍事才華,他將回鶻大量降卒百姓以鐵鏈系足置於戰陣中間,八千騎兵自兩翼包抄。即便支河羅肯對著自家百姓衝鋒,那些人足下的鐵鏈亦足以擋住他的攻勢,而夏軍兩翼騎兵弓強馬壯,遠端強弓利箭,近程馬刀鋒銳,端的是凌厲無匹,回鶻騎兵本已極強,如今與之正面相抗,戰力竟是遠遠不及,全然無力突圍。
支河羅的三萬騎兵便猶如被困住的巨獸,在戰陣當中糾纏來去,苦苦搏殺。雙方戰了將近一晝夜,回鶻降卒已死傷過半,眼見擋不住支河羅的攻勢了,
42、變數 。。。
支河羅大喜之下,竟一時輕敵,除留兩千人護衛回鶻汗王,駐守瓜州城之外,其餘兵馬竟是傾城而出,全力撲上。
便在這個時候,阿斯曼事先埋伏好的兩千重騎兵突然自後方衝上來,如一把快刀,對準支河羅戰陣中央狠狠剖了下去。
支河羅部戰了這一晝夜,早現疲態,城中生力軍衝出時,被衝擊的這部分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