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成就,哪像他親傳的那個學生,木得要死。只可惜世事難料,命由天定啊,帝王總是那麼任性的。
雖說軒帝心中早有預料,但當那人就那麼離開他時,只覺所有的精氣神都被抽空一般,人如行屍,惟剩一念。那唯一的執念讓他看起來恢復平靜,雖再不上朝,但日以繼夜在含元殿內宣召各種大臣以及不知名的人士。那些人要麼行色匆匆,要麼常人定難以發現其蹤跡。外面只當軒帝開始理政了,但還是很難過,只單獨接見大臣處理要事而已。
直到千里之外隱王封地訊息傳來,隱王佔據宗廟地修建宮室。眾多大臣不以為然,前太子即使被廢了,也不是傻的,誰會真正掀了自己的祖宗廟,蓋個什麼奢華的宮室。若說前太子沒大腦,性格奢華暴戾,還有可能幹出這蠢事,可至少表面上溫文有禮、面面俱到的前太子,在這風口浪尖上,是絕對不會這麼做的,頂多越過了宗廟地圖紙劃定的範圍,或是哪個不長眼的奴才擅作主張多圈了一塊地而已。平常的小貴族,犯了這樣的事,也沒誰說真要按照大不敬之罪處罰,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罷了。
不想,從含元殿傳出訊息,帝詔稱,隱王身為皇長子,身為天下及眾多皇子表率,卻身行不端,知法犯法,對祖宗大不敬,特命司寇左丞張延徹查此事。一時之間,舉國譁然。張延何許人也?!乃藏玄國第一酷吏兼直吏。平生最厭皇親貴戚犯法,若犯到他手上,捨得一身剮也得按法處置,若只是酷吏,稍懂變通也還好說,能學學春秋斷案的妙義(注1),也不會讓那麼多人恐懼。偏偏他還是個直吏,甚至是個腦袋有點木的直吏,律例如何規定,即完全按照律例予以處置,絲毫沒有迴轉餘地。
這樣的人,自然最適合做一把刀了,還是光明正大的刀。
由他親往隱王封地審訊,大不敬,按照蒼玄律例,那得是多麼嚴重的事。想到這,見識過張延斷案的人背後都不禁起了一層白毛汗,不管是非曲直,都同情起前太子起來。
軒帝派張延前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私密原因。張延對研習律例有一種天生奇特的熱愛,想當初,求索了許久,才終於成為周雲之父的門生,時常與周雲一起隨著周父研習律例。周雲那時雖是軒帝的陪讀,但身為周父的肚獨子,傳襲父親、家族的家學也有必要。
周雲性子跳脫不羈,研習律例自然也很是變通,他認為律法本來就非一成不變,除了人世間永恆的那幾條道理,沒有永遠正確的律法。堅守自己的良知,根據自己所習,作出無愧於心的判斷就好。而張延卻恰恰相反,認為律法本身的存在即是至高無上,無須判斷必須遵守。按說這樣相差萬里的兩人,產生矛盾簡直是分分鐘的事,可是,命運就是這般捉摸不透,要麼像個任性的小孩,要麼像個莫測的女人。
張延覺得周雲家族世代掌習律法,那是多麼高貴的出身,而周雲生得那樣好看,人又那般聰明,竟然難以自抑地喜歡上了周雲,那種喜歡,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奇熱的迷戀,就像張延執迷地堅信那些律法條文的正確性,膜拜那些律法一般。在他看來,周雲完全不是那般凡夫俗子,他就是掌習律法的化身,他那樣的人,超越律法,遵從良知去判斷又有何不可呢——除卻他之外的世人,像他這般卑賤愚昧的世人,只要好好地堅守那些律法就好。就這樣詭異地,和諧了。
到後來,周雲和軒帝在一起了。那時候,張延簡直恨死了軒帝,那雙眼神,看著軒帝,都恨不得洞穿他整個人。他一直認為,若不是那些不公的皇權,周雲怎麼會給軒帝作陪讀呢,不作陪讀兩人又怎麼會在一起呢,若不是他是帝王,又怎麼能讓周雲留在身邊呢,呵,那是多麼大的權力啊!
難道軒帝對那樣明顯的不敬的眼神不惱怒麼?答案是當然不。他那時是多麼渴望有人能分享他和周雲在一起的那種喜悅啊,那可是他磨了好久、百轉千回才到手的,可是,所有人都認為只是他的任性,而且不贊成、不祝福,都帶著看好戲的眼神,就好像說著,等著吧,沒多久就會厭倦的,帝王身邊多少美人,哪個不是這樣呢。他很惱火,就連周雲,那時也是那麼的不甘願。
終於有這麼一個人,因為這事,不是看好戲與詛咒,而是滿滿的羨慕嫉妒恨,這是一件多麼讓人渾身通爽的事情啊。張延本身律法修習也十分刻苦認真,如此一來,倒引來了帝王的關注,一直提到了司寇左丞。不過軒帝對周雲還是充滿了佔有慾的,他可以允許你羨慕嫉妒恨,但是完全不允許你覬覦他的所有物,不允許你越雷池一分。就這般,張延悲催而又苦澀的,知道周雲去世,都還未曾娶妻。
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