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一向以改革派自居的老狐狸杜醒,居然沒有一個支援此部新法的!
這個局面已是大大出乎承啟的預料了,楊衡先不說,青苗法改革的諸多條款大多出自他的手筆,雖然細節有待商榷,但眼下還是廷議階段,便是承啟也沒有立即便將法令實施的打算,可是僅僅是丟擲法令的大條文便引來如此多的反對聲音……有那麼一瞬間,就連承啟自己也都認為這部法令是可笑的痴人說夢了。
這卻要從三日前,楊衡遞上的《本朝常平給斂法札子》說起了。
在《本朝常平給斂法札子》中,楊衡詳細的分析了建寧朝的流俗積弊,如各地常平倉雖為儲糧倉,但當地官府往往私自挪用常平倉糧食,寅吃卯糧,導致民間遇到旱災、水災後府庫無糧要等朝廷救濟;又如百姓大多無餘錢,到了春季播種的季節常常要靠借貸才能買得糧食種子,便有當地的地主、士紳藉此發放高利貸盤剝百姓,高利貸利息之重即便是秋後豐收,借貸的百姓也難以償還,導致不得不賣掉田產,放貸的地主士紳藉機兼併土地,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凡此種種,一樁樁一件件看得承啟觸目驚心,常平倉常年虧空的事他心中是有數的,無奈積重難返,也不好急於這一時,倒是那土地兼併的事情如若放任不管,失去土地又迫於生計的百姓很可能聚整合綠林、赤眉那樣的匪類,那便是可能動搖國本的大事……
楊衡的主意倒也簡單,先是派出提舉官核查各地常平倉內餘糧,然後命令各地知縣在春季時以常平倉的糧食為本錢,向需要借貸的百姓放貸,利息為二分,待秋後百姓賣了糧有了餘錢再歸還府庫。如此一來一往,常平倉的糧食沒有挪用之虞,又可解救百姓的燃眉之急,使他們不至於被高利貸所擾,同時二分利息歸於國庫,等於又為永平朝平添了一項收入,實在是一舉數得的好辦法。
然而就是這麼個一舉數得的好辦法,承啟與楊衡私下商議了諸多細節,在可能徇私舞弊的地方都特意想出瞭解決辦法。為了這本札子,楊衡幾乎亦可說是絞盡腦汁,然而今日在朝堂上公開廷議,居然就聽到了如此多的反對之聲。
“試問若有刁民秋後不肯還與錢糧,若何?!”
“自有借據保人,及官府衙役!”
“若有五等戶冒充一等戶,藉機多借錢糧,到期卻又無力歸還,若何?!”
“自有士紳鄉老,且十戶一組聯合做保,此舉不足憂也!”
“荒唐荒唐,此舉實乃與民爭利,有違祖宗之法有悖聖人之道也!”
……
朝堂上,楊衡舌辯滔滔,可惜他以一人之力,在諸多大臣不約而同的搖頭聲中,氣勢也漸漸弱了下來。
承啟不動聲色的看著,末了對此事不發一言直接退朝,他用沉默的態度來表示自己對這部札子中想法的支援,然而這種態度並未讓楊衡的處境有所好轉,相反,今日的廷議為他招致了更多的攻擊。
這種狀況,難道不是一開始便預料到的嗎?
承啟不由苦笑,在百姓最需要的時候由官府借給他們錢糧無疑斷掉了許多放高利貸的人的財路,雖然沒有人明說,但這些朝堂上的公卿們哪一個在家鄉沒有上百頃田地?又有哪一個敢拍著胸脯說自己以及自己的族人從未放過高利貸?此舉無疑是讓他們不能夠再繼續兼併百姓的田產,直接觸及了他們的利益,也難怪他們會有這樣大的反應……
只是這朝堂上的反應,比預料中的未免大太多了。
承啟不由感到失望,即使這個結果一開始便曾設想過,但他懷抱著一腔雄心,難免還是要感覺到失望的。滿朝文武,難道就沒有一個人去想百姓的疾苦?他們始終都是士大夫呵……好在楊衡的出身並不高,承啟突然有些慶幸自己提拔了一名落魄計程車林舉子,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如此堅定的站在那些士大夫的對立面上,卻不知他這個剛剛接觸到權利與政治的人,在食髓知味後還能撐上多久。
還有一個人!腦中靈光一閃,連承啟自己都尚為察覺,口中便幾乎同時吐出那個人的姓名。
王淳……
“來人!宣翊衛郎王淳見駕!”
這個念頭為承啟注入了一點精神,使他似乎看到了一點希望,心中有一些東西躍躍欲試的想要跳出來。王淳來自民間,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他的兄長和族人都是在京郊世代耕種的普通百姓,即使他從小入了羽林軍,他和他們的生活也應該走的更近一些。這部札子的好處和意義,他聽過後,一定會比朝堂上那些只會動嘴皮子計程車大夫理解的更為深刻,他沒有理由會反對……承啟此時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