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頁)
做,眼前的局面不但不會有絲毫改變,反而會愈演愈烈啊!
這是真真正正進退兩難的泥潭。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不知怎的,王淳心頭突然浮出這樣一句,侯錄事悲愴的語調再一次感染了他的情緒,現在和承啟談及的這些並不是戰爭,但它可怕的後果卻不亞於一場戰爭對百姓的吞噬。
“你說什麼?!”承啟不由瞪大了眼,王淳冷不丁冒出的這麼一句詩看似與此事毫無關係,卻令他又好氣又好笑。這個傢伙,是將我這個一心令國家強大的皇帝與那些好大喜功的君主等同起來了?靜一靜心神,承啟終於緩緩開口。
“王淳,我問你。”
不再自稱朕,也不再稱他為卿,我與你,這兩個字令承啟放下所有身為皇帝的驕傲,心平氣和的向王淳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一列受驚狂奔的馬車駛在路上,正前方走著四個人,叉路上走著兩個人,作為駕車者,你欲將車趕向何方?”
這種兩難的選擇題令王淳呼吸不由急促起來,若是真正發生了這種事情,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將馬車停下來或是令它撞到沒有人的那一邊。但這不是現實,這只是承啟給他的一道選擇題,他想了良久,似乎明白了這個問題背後的用意。
“你或許會說將那兩個人犧牲掉。”王淳道,“但我卻想,無論犧牲哪一個,除非他們自己願意,否則無人可以替他們選擇。”
承啟笑了笑。
“依朕的意思,常平給斂法能濟得一戶百姓,總好過無動於衷的任事態發展,只要它有一絲好處,便是有再多的弊端,也有執行的必要。”承啟的眼神有些飄忽,聲音中卻透出無比的堅定。“哪怕那屈死的兩個人因此怨恨我,只要能濟得那四人我亦無悔。”隨手取過手邊的一本書,輕輕翻了兩下,承啟的聲音有一絲苦悶,“為政者無私德……我如今便在駕駛這樣一輛馬車,我不知道我的方向是否正確,也不知道它會馳向何方,前進的路上會撞到些什麼人,我能做的只有抓緊韁繩,去除眼前一切阻礙令馬車永不會翻車。”
“我要看的不是一戶、幾戶甚至幾百戶百姓的利益,我要看到他們的子孫,看到更多人。”翻開書的手指微微有些顫抖,“為了這後世的利益,他們只能暫忍一時之痛,可我卻不知道這個‘暫時’要暫時到什麼時候。”希冀自己的想法能得到王淳的理解,承啟抬起頭,卻看到王淳向他搖了搖頭。
“沒有人可以替他們做決定,他們如果不願意犧牲掉,你不能強迫。”走近承啟,將他攬入懷中
49、49。常平給斂法 。。。
,王淳驚訝的發覺這幾日不見,眼前的這個人似乎更加削瘦了,“這部法令不是不好,只是我卻覺得沒有必要用這樣的方式去做……”有些困惑的選擇著措辭,王淳像哄孩子一樣笨拙的拍打著承啟的後背,“我覺得你說的對,不去做肯定是不行的,不去做,一切都是紙上談兵。”似乎很高興自己終於用到一個成語,王淳的手勁也不由大了幾分,拍的懷中的人一陣顫抖。
“我有主意了!”從王淳懷裡抬起頭,承啟一掃方才的失意與陰霾,滿臉喜色,一雙眼睛亮晶晶的望著王淳的臉,閃爍著懾人心魄的喜悅,直教這個抱了他半天的大個子侍衛恍了心神,再一次心跳如鼓,臉紅到了脖子根。
作者有話要說:這一段法規政令的參考資料是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的《青苗法》執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措施(市易法部分也是),作者無才,僅靠杜撰實在編不出來這麼一段,還請大家諒解哈。
50、50。變 。。。
楊衡走進御書房的時候,立在一旁的張公公偷偷向他使了個眼色。
坐在龍椅上的皇帝今天穿了一件白色的龍袍,上面用黑色的絲線繡著張牙舞爪的九條黑龍,正以它們的威嚴訴說著君臨天下的權威。楊衡忽然覺得這樣的皇帝比金鑾殿上見到的那一位更年輕也更和藹,雖然認為自己的君主和藹是一個天大的錯誤,想到張公公方才的那個眼色,楊衡連忙收攝心神,輕輕走上前去。
御書房裡,除了他和張公公之外,還有最近愈發沉默的中書省政事堂執政呂宗賢、三司使杜醒、御史中丞王確以及三名面熟卻不知道職位的官員,正圍在御桌前同著皇帝一起看札子。
“楊卿,你來了,過來這裡。”皇帝顯然心情不錯,不待楊衡跪下行禮便出聲將他喚住。
楊衡哪敢怠慢,行完大禮後,連忙提著官服亦步亦趨的走上前去。
“方才朕已同呂卿、杜卿再議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