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倆自幼便互不對付,童年之時,便於武帝前紛爭不斷;而現在文帝在治,她倆沒了父親,卻仍要在兄長面前爭寵。
爭寵結怨,這一結便是二十八年。平常人家的女兒,十六歲便會出閣嫁人,而這兩位公主為了多在皇帝身邊,常承聖歡,竟然二十八歲還未出嫁。當然,還有一說,是曉陽、曦月兩位公主,各自有心上人出征塞外,長年不歸。她倆都不願將就,便在兆京痴痴等待心上人的凱旋。
那日,看到曉陽公主對趙然的痴情,我想還是後面一種說法比較可靠。但是,無論怎樣,王室深宮中的恩怨,都不是我等可妄加揣測的。
%%%%%%%%%%%%%%%%%%%%%%%%
於公主府時日久了,我漸漸看出些端倪。
曉陽與曦月的確在爭,不是明爭,而是暗鬥。表面上,二位公主時常走動互訪。我也曾見過她二人一同觀鳥賞花,嬉笑言歡。可暗地裡,她倆卻一直在用盡方法討好文帝。
不得不說,這兩位公主還真的是雙生,因為他們討好皇帝的手段都是一致的:獻人。而唯一有所區別的便是:曉陽獻才,曦月獻美。
我僅記得曉陽公主曾對我們這些幕僚說過一句:“她瞿澄冬只道枕邊之人的重要。可曾知,紅顏白髮不過轉瞬。而才之大用,方為一生之需。”
就這樣,在文帝十七年的科考中,因曉陽公主的舉薦,我直接被提名去參加了殿試。在那裡我見到了搖光的當朝皇帝:文帝瞿文充。
殿試時,三十名考生被分成三列,每列十人,隨監管入朝,拜見聖上。隨後,由文武各十人參出,對考生逐一進行科考。科考皆為口試,當場出題,來不及半分思量,脫口便要給出答案。
殿試前,每個考生要一一上報個人的名字,籍貫,長技和意願。這是為了便於因材而用,也便於一會兒文武們出題時要有的放矢。不得不說,這殿試不僅折騰考生,就連這出題的官員也是一種考驗。
我不知自己是幸運還是不幸,被安排在了最後一名。跪在金殿上,聽著前面二十九人洋洋灑灑的治國之方和報國之志,我有一種恍若身在‘廣寒宮殿’中,眾仙拱月的凌寒和縹緲。
恍惚中聽到監官在喊我的名字,我猛一抬頭,正看見坐在聖殿龍椅上的文帝。我被那一團金色刺得一片模糊,來不及想,便起身走到考試的位置,再次跪下:“草民楊敬佩,叩見聖上。”
我聽到監官喊了一聲:“起身,作答。
10、第十章 。。。
”
我們在今日殿試之前,是受訓過的。我知道這是讓我站起,自報身份的意思:“兗州容城楊敬佩。父楊守先,母楊柳氏,兄楊靜崇…”我報到這裡,本應停住,怎知自己思親上湧,竟說了一句沒有演練過的話:“皆役於戰火。”
這話說完,我已然聽到了四周一片微微的議論之聲。我不敢再抬頭,只等著監官的一聲:“長技,意願。”
我定在那裡,的確聽到有人在問話,只是這話不是來自監官,而是來自遠處龍椅上威坐的皇帝:“楊敬佩。可有所長?可有所願?”
我清楚記得曉陽公主的叮嚀:‘長於修文,願為史官。’可是,我更清楚得記得自己的‘念’,於是我橫心道:“長於布兵,願為軍參。”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皆駭然。因為文帝十年,南嶺容城一戰後,搖光開陽已停戰七載。我‘願為軍參’一言,在有心之人聽來,惡意大於鴻願。
果然,文帝座上而言:“邊境安和之時,軍參可有其用?”
我早已想好應對,跪倒匍匐答道:“強不忘憂,盛世之基。”
“很好。”文帝肯定了我的答案後,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安排,“不必考了,著去皇室窚,修史吧。”
謝恩時,我忽然覺得自己十分可笑。是了,所謂國事,不過是皇帝的家事。所謂任免,不過是兄妹間的一句話而已。我的一切抱負設想,我的‘念’,在這強大的王權面前,顯得何其渺小。
%%%%%%%%%%%%%%%%%%%%%%%%%%%
文帝十七年六月,科考後,我被安排到了皇室窚,成了一名修史的小官。而到了這裡,我才明白公主把我安排於此的用意了。
原來,皇室窚位於皇宮外院接連內院的一個位置,是當朝百官能夠進駐的離皇帝最近的地方。布人於內,越近越好——原來,曉陽公主還是在意她的人與皇帝的遠近的。
只是,她也許不知,這皇室窚其實是諾大皇宮中最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