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他那一雙烏亮的眸子裡傳遞出的磊落和堅毅的氣質。
照片中青年的視線似乎正穿透鏡頭望著遠方,他嘴角微微露出的笑意讓人感到跟隨著他的視線望去,便可以看到一片光明。
歷史老師開口道:“‘華山之約’我想不用多說了,你們或多或少能從前輩或師父口中聽到一些。這個約定幾乎對當時的武林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同時也奠定了現今武林格局。甚至今天你們可以坐在這裡,與它也有著莫大的關係。他由一人主導締造,關於這個人,你們從前輩或師父口中聽到的稱呼應該都是代號,‘那個人’或者其他稱呼。今天我們既然要從這個當年獨領風騷並對之後的武林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傳奇人物講起,那麼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真名——張逸清。”
歷史老師講完這一段,低頭去看同學們的反應。令他奇怪的是全班竟然沒有一個人在看他,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的集中到了教室中前方的一個人身上。
周小跳四周突然之間射來了無數道目光,或驚奇或疑惑或不可思議或若有所思。最後就連左玄明都慢慢轉過頭,將視線定格在他臉上。
這不能怪他們,因為太像了,實在太像了。
拋開氣質不談,周小跳與照片上的那個青年的長相,根本就是一模一樣!
而周小跳本人的注意力,則完全被釘在了PPT之上,他想挪也挪不開。心跳隨著呼吸起伏,響聲之大如同雷鳴。
原因很簡單,這張照片周小跳是見過的,就在他家的老相簿裡面,與這個絲毫不差的一張。而照片上的人,周小跳也是再熟悉不過,因為這個人是他姥爺。
周小跳看著螢幕幾乎要喊出來了,他老爺什麼時候成了傳說中的前輩人物了啊?!
左玄明及時握住了周小跳的手,在他眼前的筆記本上寫到:“什麼也別講。”
左玄明雖然不知到周小跳心中所想,但是一切有關於50年前的事情對於當今武林而言都是關係重大,在沒有查清楚之前,任何一個不小心,都可能引來滅頂之災。
作者有話要說:上火了口瘡疼啊啊啊啊TAT~~~
☆、舊事
周小跳終於如願以償的弄清了華山之約的來龍去脈。
50年前,江湖上突然出現了一名武功了得的青年俠士。年紀輕輕便擁有幾十年的深厚內功。這位青年俠士便是張逸清。當年他初入江湖,便以喜好為人打抱不平而聞名。在他26歲那年,無意中搭救了當時的魔教教主夫人,被一眾正派人士追至華山。途中教主夫人因病情過重不幸過世。導致魔教上下遷怒於他,一同追殺而來。
最開始張逸清英雄年少,不願被平白無故冤枉清白,便極力與眾人解釋。無奈誤會太深,並有居心叵測之人從中作梗,三方最終還是動起手來。張逸清憑藉一己之力力戰正邪各派高手而不敗。後來引得江湖中更多的人前來華山向他比武挑戰。華山之巔諸多武林高手三教九流之輩與張逸清大戰三天三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結果竟然是張逸清大獲全勝。
但是獲勝之後的張少俠一不要名,二不圖利,三沒有趁人之危。他與在場所有敗於他手的武林人士定下了兩條約定,一是五十年之內江湖之上不許再興殺戮,所有江湖中人除去行俠仗義之外都只允許去修身養性或鑽研武學;二是各門各派各個勢力的武學功夫不準傳於下一代,這麼做既是保證第一條得以實施,也是避免下一代因前代積怨產生嫌隙,從而不斷尋仇,誤人誤己。最後,張逸清當場立下重誓,如果在場之人能夠保證做到以上兩條,他便從此退隱江湖,隱居終老,再不過問武林是非。
張逸清高風亮節,兩條華山之約既保障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江湖太平,又減少了無謂的血腥鬥爭,使各派損失的元氣得以恢復,最後還為後輩子孫造福。他當年的所作所為,無不被後人傳為佳話。
他這樣做,當時在場的各路人馬便都不好再為難於他,當然礙於他的武功,也不敢再為難於他。
不過當時在場的都是武林的頂尖高手,比武失敗又怎麼能輕而易舉的低頭認輸。所以以先代劍聖為首,聯合當時的武林盟主和魔教教主,共同要求擇日再與張逸清比試。張逸清一口答應,卻說今日之後他已不會再出現於江湖之上,所以將比武之日定在50年之後的同一天,由他們各自的後輩傳人代為出戰。
其他人即便有些微詞,也都全數同意。一場血雨腥風便被這樣一位傑出的青年俠士瀟灑的消弭於無形。張逸清此戰之後便受到江湖上各路人馬的尊敬,也成了武林中人人不敢直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