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都打聽到了,既意外又高興。
皇甫惜歌絮絮的說著,什麼吏部於尚書府上的何夫人便是蕭老夫人的妹子,襄國公府的已故老國公爺就是這姐妹倆的親爹,現在的國公爺是蕭老夫人的親兄弟。
又說到皇后未嫁前是世家劉府的姑娘,蕭三郎的已故親孃也是世家劉府的姑娘,兩個人是堂姐妹,小時候還總在一塊兒玩耍。
“這所謂的世家真是根深蒂結啊。與這家牽得上,與那家還牽得上。這才幾天,都把我搞糊塗了。”皇甫惜歌發著牢騷。
王妃語重心長的和女兒說道:“乍一開始糊塗是糊塗些,慢慢多接觸些就好了。何況就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要透過面上事兒看裡子。”
“世家若想百年延續,雖說離不了姻親世交相互扶持,可是又不能單靠這個。”
“一樣是百年世家,那陳沈兩家已經沒落到不停地往宮裡抬姑娘了。又有什麼用?家裡的子弟不爭氣,單靠送個女兒進宮給家族求生機,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宮裡還有個陳貴妃呢,也不少幫襯孃家,陳家不是照樣一步步走向沒落。皇后娘娘比陳貴妃尊貴不?那劉家卻不靠她一星半點,離著京城幾千裡照樣風生水起。劉家的兒郎爭氣啊。”
“何況這女人家若是聰明的,出嫁後便要以夫家為重。總惦記著接濟孃家扶助孃家,輕則會被夫家厭惡重則被休棄;而進了宮的更要以皇上以皇權為重,總惦記著幫孃家爭權要勢,輕則失寵重則滅門。”
“再回頭來說這孃家的實力,又是女子出嫁後強有力的支撐。若運用得當,孃家婆家兩相宜,攜手屹立百年也不是不可能。”
“那陳家是隻知道伸手要好處卻不想回報的,陳貴妃為孃家付出那麼多,連個感激二字都撈不著;皇后娘娘的孃家雖遠,年年都有劉家子侄專門來京覲見送上各式家鄉土儀,卻從來不向皇后張口要官要爵要幫助。”
“那蕭老夫人緣何那麼強勢?你當她只是性格使然?或者是那已故的蕭老太爺太過懦弱懼內?”
“蕭家當年也曾鬧過家主之爭,搞得是灰頭土臉名聲全無。若不是那剛過門兒不久的蕭老夫人仗著孃家權勢,擺平了別有用心的幾個庶出大伯小叔子,既保全了蕭家體面,又扶持著夫君穩穩坐上了家主之位,哪兒有那蕭老太爺無妾之說?”
“後來那庶生子不進排行不做家主人選的家規,也就不會出現了。蕭老太爺年輕時深受庶生兄弟的困擾,一輩子都是聞聽庶生兩字便如見虎狼。好在他四個兒子都是嫡子,總算讓老爺子下半輩子過得舒心踏實了。”
皇甫惜歌又想起嫵霞那句話“任重道遠,仍需努力”,不由得打了個冷戰。小李姑姑還說宮裡水深,這外頭的水又淺到哪裡了?
做個平民百姓也許沒這麼多爛糟事兒,卻得為生計受累,還得被有權有勢有銀子的搓扁揉圓欺來辱去。稍有不慎,丟了性命也是可能的。
昨兒在華儀殿見到了小九兒。不對,人家現在是景嫻公主了。若不是趕上端午節,想必她還會被軟禁在她那院兒裡學規矩。
不過還真怪了。這規矩才學了幾天?她怎麼一反常態、對人溫潤和熙起來?皇后指給她的姑姑這麼厲害?幾天工夫就能把一塊頑石打造成美玉?十幾年的性子這麼好改?
皇甫惜歌仔細回憶著自己向她行禮時、她低聲說過的話,好像就是三個字:謝謝你。抬眼望她時,那張臉上也是從來未曾見過的、貌似很真誠的微笑。
皇甫惜歌當時還腹誹道,就算是快要做烏達可汗的大耳朵二耳朵三四五耳朵了,也不至於端著這一副架勢吧?高高在上普度眾生的樣兒,以為她自己是觀音菩薩嘞?
如今再回頭看,皇甫惜歌明白了。自己哪裡是給小九兒下了個絆子?明明是幫她開啟了牢籠的大門。她這麼多年總是那般頑劣,也都是裝出來的罷!
或者小九兒那頑劣不是裝的。她本來就厭煩那宮裡的生活。她試圖打破某些規矩和禁錮,她試圖挑戰一切惹她不快的人。
昨日午宴時聽說,皇帝午後要帶著皇子親王郡王們去打馬球,四品以上朝臣隨行,小九兒的雙眼閃閃發亮。也許她從小兒就嚮往做一頭無韁的小馬駒兒,去大草原上縱情馳騁吧。
據說大齊北邊的外族,尤其是那烏達可汗的族人們,都是民風淳樸豪放的。那個烏達可汗更是大口喝酒大塊吃肉能騎善射豪氣沖天。
這樣的人大多不喜(霸氣書庫…提供下載)歡講什麼規矩吧。若真是如此,不願被束縛的小九兒果然有福了,可不正該謝謝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