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國家幫助,還真有可以被滅掉的危險,但是,也不足夠嚇人,不對,嚇國,只要兩三個小國聯合起來,積極努力,打敗十萬楚軍,不至於手到擒來吧,也不成問題,特別是象息國這樣實力還算相當不錯的。這樣一來,蔡王才能沒有顧慮、放心大膽出兵。
兩國交界,只要帶兵到邊境上就可以,不需要假道別的國家,楚王的軍隊不慢,這一天,就來到與息國接壤的地方,越過邊界線,進入息國境內,在遇見的息國第一座邊城前,安營紮寨。
第二天,楚國軍隊就和息國邊城守軍首先展開一次拉鋸式大演練,你前進幾步,我後退幾步,喊殺聲震天,塵土四處飛揚,其實只是對對陣,練練兵,只有一個士兵受傷,還是不小心被自己一方不長眼的將士碰破的皮。
息國第二撥使臣到達蔡國。先前過來一撥,蔡王只說考慮,沒有給予肯定答覆,也就是並沒有出兵的意思。
這一次,息國使臣急了,“國王,前面我國使臣的話,國王應該出兵的理由,我想他們已經論述得很詳細,在下不想再一一細說。在下這次來,是一定要請求國王出兵援助我們息國的,我們蔡息兩個國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息國有個三長兩短,下一次很快就會輪到蔡國發生不測。我們息王為使蔡王能出兵,在下來時,跟在下說,向蔡王承諾,無論國王有什麼條件,預先撥給足夠的兵餉,戰勝以後割地,這些自然理所應當,只要是國王提得出來的,為搭救我們息國迫在眉睫之急,無論什麼,我們息國都答應。”
其實最明白不過,儘管根本一個字都沒有提到,如果蔡王的條件是要求息王拱手讓出媯公主,看這意思,息王也會應承。
蔡王動心了,“寡人倒不是為了息王感謝寡人——寡人真的無論要求什麼,息王都答應寡人嗎?”
“千真萬確,我們國王就是這樣讓在下傳的話。”就是現在要媯公主,相資訊國使臣可能都不會拒絕,反正只是答應,又不能成其為現實。
御駕親征(三)
“那好吧,寡人就出兵援助你們息國。”過了這個村,可沒有這個店兒,“楚人既然御駕親征息國,寡人也不能瞧不起他們,寡人也親自去,幫助息王退卻楚王,叫楚王以後再也不敢小瞧我們這兩個國家。”
蔡王御駕親征,其實可不是想和楚國平起平坐,別再不對等,讓人家面子上過不去,他只為能更快地見到媯公主,並且在打仗當中,就提出幫忙是以她為出兵條件,要不就撤兵,息王無奈,為保住息國,即使再勉強,也只好答應,等戰爭結束,兩國交涉時,再提出來,一切都晚了,到時候息王能割給蔡國塊地就不錯,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國王要御駕親征?最好還是三思而後行啊。”可是,大國楚國動用的都是楚王,蔡國如果決定幫助息國打這場仗,蔡王也理應出戰吧,反對的人自己的聲音都不強硬。
“唉,寡人不出戰,顯得我們蔡國小瞧楚國,而且,寡人多帶精銳,也湊個七八萬,與息國的軍隊兩國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取勝,應該沒有問題,不用擔心寡人的安全。”蔡王其實考慮得很長遠,“如果我們只在旁邊袖手旁觀,不僅不仗義,寡人與息王表面上必竟還沾些親戚關係,萬一楚國拿下息國,再進攻我們蔡國,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打仗,總沒有在別國消滅敵人得好,不損害我國利益,甚至連老百姓的一顆莊稼都不會遭到破壞,就化險為夷,豈不是好事。”誰也不傻。
於是,蔡王很快整軍出發。他更著急見到、最好是擁有媯公主。
息國自動丟棄最接近楚國的邊城,向後撤退,在與身後一座城池的中間距離紮營,與楚軍“對壘”。反正只是假打假鬧,怎樣整都行。
當然,也不是率意而為,這樣做也有說辭:但凡能不後退,就堅決不後退一步。
蔡王帶領軍隊,可沒有到戰場的最前沿,而只是在還屬於息國的最前面那座城池中駐紮,“這是怎麼打仗呢?邊城守軍本來就沒有多少人,還在空地上楚國十萬精兵對陣,這不是自找滅亡是什麼?。告訴前邊的軍隊,都給寡人撤回城中來。”
御駕親征(四)
息王不在,蔡王自然就可以算作最高指揮官。
“是。”息國邊軍也聽話。
“楚軍打的是息國,寡人都已經遠道而來,支援息國,息王自己怎麼還沒有到?忙什麼呢?”蔡王自然有意見。
邊軍有話說,“國王派人傳來過話,我國軍隊已經整頓好,只是國王突然得爭病,病重,下不了床,又不好命令別人與楚王對陣,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