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4/4 頁)
42年8月23日,清晨7點30;在蘇聯境內距離斯大林格勒62公里處的頓河河岸(RiverDon),聚集了由25萬納粹士兵組成的第六軍團和第四裝甲軍;發起大規模的閃電攻勢。
儘管蘇聯紅軍想盡辦法拖延德軍入侵的步伐,但是,勝利女神還是選擇站在了納粹的身後。德國一再挺進;而蘇聯一退再退。戰役初期,不得不承認德國人的強勢,利用武器裝置上的優勢,佔盡了閃電戰的先機,將紅軍打擊地措手不及,最後只能採取人海戰術來拖延時間。將未曾武裝的平民推向敵方,用他們的生命來拖延時間,將軍工廠向後遷移。
初戰告捷,希特勒龍心大悅,下令第六軍團的上將弗里德里希﹒保盧斯(FriedrichPaulus)在42年結束之前,攻下斯大林格勒,然後沿著伏爾加河推進,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包圍圈,從東西兩面夾擊莫斯科。在他眼裡,一旦拿下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其他城池也將不攻自破。他甚至計劃越過伊朗進駐波斯灣,與日本在印度洋會師,之後,便可以高枕無憂地和英美談判如何三分天下。
夢想是美好,現實是殘酷的。之所以閃電戰略在西線上能夠取得巨大勝利,不得不歸功於西歐板塊國家的密集,三百公里,可以穿越三個國家。但是,在土地遼闊的蘇聯卻行不通。
蘇聯政府可以拖,但德軍卻不能,後方供給不足,而納粹德國又同時拉開了東西雙線。顯然,東線上的軍隊狀況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無懈可擊,缺乏人力、槍炮、坦克、飛機。很快,元首又遇到了讓他頭痛的選擇,兵力耗費,需要大量資源補充,是調集兵力主攻斯大林,還是調轉方向獲取南方高加索(Caucasus)的油田?這是個問題。
猶豫不決,最終還是選擇了高加索的油田。將第四裝甲軍團抽出,放棄攻擊斯大林,轉而將矛頭調向高加索。
失去重要援助,第六軍團孤掌難鳴,而更可怕的是陰雨連綿的九月來臨了。九月之後,便是寒冬。
這一場戰爭,在希特勒的諸多錯誤判斷和一意孤行之下,失去了勝機,不知不覺已為日後的潰敗打下了伏筆。
然而,無法預知將來的德國人民卻陷在勝利的欣喜中,電臺滾動播出的都是軍隊在戰場上的捷報。西線上,每一天都有大量的英美軍艦被擊沉;東線上,大批蘇軍被俘虜。人們真的相信,有一天,他們會取得東方生存空間,會一統歐洲大陸。
德國著名媒體DiedeutscheWochenschau(德國每週新聞,簡稱德周新),將戰場上的最新訊息拍成短片,然後在電影院裡上映。
庫特和魯道夫都在東線上奮鬥,所以林微微和奧爾嘉每到週一下午,就會去電影院報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