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4 頁)
直下。
各地郡縣官民,聞風來迎,燕王,乃受而遣之。
而朝廷,聽說盛庸二十萬大軍在夾河敗北,再聞平安、吳傑十萬大 軍連番折兵,滿朝文臣武將,居然一籌莫展。非但未能拿出應策挽 回局勢,而是,再一次宣佈貶逐齊泰、黃子澄二人。如此故技重施 ,以期消減燕軍興兵之口實,實乃無能懦弱之極。
第十章 尺紙從頭徹尾空
自燕王朱棣起兵之日起,朝廷伐燕已歷三載,大明王朝為此已折損兵力一百六十萬不止,卻始終奈何不了一個僅以八百燕衛起事的燕王。
朝廷表面雖竄逐齊、黃二人,實際乃遣其出四處募兵。
彼時,朝中主要謀臣只剩下方孝孺一人。此人雖博學方正,但缺少機變,不善權謀,與燕王朱棣及其謀臣道衍之老謀深算,適成對照。
四月十六,大名,燕軍主帳之內。
燕王正在召集眾人議事,帳外忽有將士通傳,天子使節薛巖求見燕王朱棣。
朱棣看一眼帳內諸人,面上,浮出一抹冷意,朱允炆來得倒快。
就在前幾日,他收到京城大內總管王寶和的密報,方孝孺為緩滯燕兵,再向幼衝提議對他的上書給予答覆,以此鬆懈燕兵的鬥志。說什麼書信往還,一來一回至少需一兩個月的時日,期間,燕軍久駐大名,又逢暑熱淫雨季節將至,燕軍中多北人,不戰自頹。而此時,官軍各路兵馬也已逐漸聚攏,只待遠路的雲南軍隊來援,便可對燕軍展開大戰。方氏,甚至還提議,調遼東軍馬攻永平,調德州軍馬擾北平,使其根本之地受敵,燕軍必然撤兵歸援。屆時,大軍齊集,追躡其後,定可一舉擊破燕兵。更向幼衝道:“事已垂成,機不可失。”是所謂苦口婆心,唯恐他朱棣搶了先機。眼下,果不出所料,天子應計而施。
他淡淡道:“宣他進來!”
“是。”
不過片刻,數名將士已領著一名細瘦的官員進來。始入,即按大禮覲見,跪於他的帳前,口中高呼道:“大理寺少卿薛巖,參見燕王殿下,王爺千歲千歲千千歲!”
朱棣並不讓之起,只一笑道:“薛巖,爾,怎麼來了?”語中,聽不出所以然,也無半點厲色。
薛巖不敢怠慢,俯身再拜道:“回王爺,臣,特奉天子詔書,千里迢迢由京師而來,向王爺宣佈休兵。”
“哦?”
話音甫落,一旁的將士,已上前接過他手中高舉的卷軸,再上前幾步,躬身轉交給大帳之上的燕王。
朱棣,只略略掃了一眼,緩步自案前步下,將手中的卷軸交與一側的謀臣道衍。
道衍會意,徐徐展開,沉聲念著:“赦免燕王父子及諸將士之罪——”才唸了一句,就心一沉,不欲再往下念。其下,言辭何其不遜,而筆跡,正是方氏方正學親筆所書。
朱棣立於薛巖近旁,此封詔書他方才已看過,看見道衍如此,一雙眼眸內的精光如刃,落於自己的謀臣身上,冷道:“念!”
道衍只得硬著頭皮再往下念:“赦免燕王父子及諸將士之罪,使歸本國,勿預兵政……”
一邊念,薛巖一邊在旁擦汗,而帳內的諸將,早已是怒目以對,仿似要隨時拔劍而起,手刃眼前之人。
薛巖俯低著身子,哪敢吭聲。
此封詔書,由方正學親擬,辭,實多不遜。天子初見時,即曰:“且婉其辭。”但,方氏不從,曰:“不可以示弱。”而他奉命頒詔,朝中見此詔書者,無不謂其曰:“若欲解兵釁,請更其辭。”然,方孝孺咈然作色道:“此豈淺丈夫所能知?”眾人,遂無敢言者。
臨行之前,方孝孺又用小黃紙印間諜數千張交與他,令其至燕王軍中散投於地,以搖惑軍心。自己至半途,匿之不敢出。
而今,自己身處燕軍大帳,眼見燕王見詔盛怒,方氏此舉,又豈是緩兵之計也?!
道衍好容易唸完,收了卷軸,默然而立,也不敢輕言。他人不知,但,他深知方氏與燕王的淵源與芥蒂,只是不知這位鐵血之人會如此處置。
但見朱棣淡然一笑,笑謂薛巖道:“帝王之道,自有弘度,發號施令,昭大信於天下,豈可挾詐以祖宗基業為戲耶?”雖是笑言,但其內的冷戾,已足可令人破膽。
薛巖哪裡見過此等陣仗,燕王話音未落,早嚇得身如篩糠,伏地不起。《小說下載|87book。CoM》
朱棣看一眼地上之人,不動聲色地含笑再道:“詔語,已如是,爾承命之言何如啊?”
薛巖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