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水,且戰且退。
正當燕軍驚懼欲亂之際,遽然,竟颳起一股旋風,風力之勁,官軍將旗戛然被折斷。將旗,乃一軍之象徵,將旗被折,大不祥。
整個官軍軍陣,皆為之所動,不過須臾之機,眾人竟都忘了再揮刀劍,木然立在原處。
此等機會,稍縱即逝,唯有千古英才,方能擒之。
燕王,趁此可趁之隙,親率勁騎繞出敵後,與張玉合兵,借風勢,縱火殺敵。
煙焰,登時漲天,官軍,竟於將勝之時,大敗。
瞿能、瞿良材戰歿,俞通淵、滕聚也相繼戰死。郭英向西退卻,李景隆單騎逃往德州。輜重牛馬,迤邐逶棄。
燕軍,直追至雄縣月樣橋而還。
白溝河兩岸,官軍殺溺蹂躪死者複數萬,斷戟殘兵,伏屍累累,橫屍百餘里。鮮血,染紅了河水,成為血河。降者,十餘萬眾,燕王悉放遣之。
燕軍乘勝南下,李景隆再奔濟南。
五月初九,燕王命都督陳亨、都指揮張信進入德州城,籍吏民,收府庫,獲糧百餘萬。自是兵食益饒。
第六卷 綢繆 第一章 窮途非所恨
建文二年,五月初九,燕王命都督陳亨、都指揮張信乘勝進擊德州,李景隆聞聽燕軍再往德州開拔,遂,率殘部趁夜而遁,再奔濟南。
山東軍民以牛酒迎謁軍門,絡繹不絕,燕王一一謝絕,慰勞而遣之,並嚴禁軍士擾民。
五月十三,燕王向諸將道:“李景隆在濟南,收集敗亡,今乘勝追襲之,勢必瓦解。”於是;僅留都指揮陳旭率部鎮守德州,大軍起營向濟南開赴。
五月十五,大軍行至禹城,距離城北二十五里駐營。申時,燕軍即起行,連夜倍道而進;拂曉;始至濟南城下。
彼時,李景隆軍尚餘十餘萬,燕王下令,乘其倉促佈陣未定,一舉擊潰之。果然,李景隆如驚弓之鳥,對突現眼前的燕軍猝不及防,一戰即潰,大敗。斬首萬餘級,獲馬萬七千餘匹。李景隆再一次單騎而逃,餘眾十萬人,悉降,燕王盡發遣之。
朱允炆所佈的六十萬伐燕大軍;號稱有百萬;再一次灰飛煙滅;化為烏有。
燕兵列陣,圍攻濟南。
濟南守將鐵鉉,率城中軍民悉力捍禦。
五月十六,朝廷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召還李景隆,改命左都督盛庸為大將軍,右都督陳暉為副將軍,以迎燕軍。
濟南,為江南屏障,天下之樞會,向為兵家所必爭之地。不但城池堅固,城內,更是糧草充沛,將士齊心。
燕王見不能驟克,便命人射書信入城勸降。而城中也送出一書,原來是儒生高賢寧所作的《周王輔成王論》,其旨在請燕王罷兵。朱棣對之自然不予理採。
燕軍,久圍濟南二月而不克,遂,築堤壩,攔截河水灌城。
城中將士軍民見之,人心大恐。
唯獨布政使鐵鉉鎮定自若,讓守城將士在城牆內假裝痛哭,大呼“濟南急矣,亡無日矣”。並撤去防守器械,以示無心防守,再派千人出城稱降。
城外,燕軍陣前,朱棣率諸將於馬上,眼見使者出城門,踽踽低頭而至。
而他身後,是群情振奮的燕軍,密密匝匝,綿亙數十里,山呼震天。
自四月初六出北平,至今,已是七月十四,三月有餘。別說那些將士,就連燕王本人,面上,亦多了少許風霜之色。
出城投降的將領,率眾伏地跪拜道:“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為社稷憂。而今,但請大王退師十里,單騎入城,臣等具壺漿以迎!”
張玉勒緊韁繩,在其側低低道:“燕王——”
朱棣在馬上回過頭來,與之目接,再掃一眼坐騎之下跪著的降使,原本一雙凌厲至極的眼眸中,雖,精光不減,卻佈滿了血絲。
沉吟片刻,點頭道:“好,本王隨爾等入城便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起兵距今,已近兩年,什麼樣的艱險不曾見過,自他在白溝河大勝,一路長驅直下,上百萬官軍尚且土崩,何況久圍之下的濟南城?但,縱然他再如何撫卹,數十萬燕軍跟著他轉戰至今,難免人馬勞頓,得濟南,即可就此切斷南北通道,劃中原而自守,等於將半壁河山收歸他囊中。故,濟南城再堅,他志在必得。更何況,大軍雖退,但雙方基本戰局未變,城內,自是不敢輕舉妄動。
他冷眼看向身後,向諸將道:“傳令下去,退兵十里駐營。”
話音甫落,即雙膝一緊,馭馬,隨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