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部分(第2/4 頁)
相王導府中為女兒都璿提親。
對王氏子弟來說,這是一個婚嬅高門的難得機會,一個個神氣端肅,扭捏作態,惟獨王羲之毫不在乎,依舊袒腹而臥在東窗床上。
不料郗鑑選中的,就是這個袒腹東床的少年郎,從而為後人留下“東床快婿”的佳話。
王羲之的夫人,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個個都成了東晉社會的名流。
王羲之以書法冠絕古今,稱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傳其衣缽,功力雖然略遜其父,卻也頗得真諦,後世合稱“二王”。
謝道韞的叔父,就是“淝水之戰”的東晉政權中,使得國家堅如磐石的謝安。
晉室東渡之初,謝安與王羲之同寓居在風光明媚的會稽,遊山眺水,飲酒賦詩,放情丘壑,興寄煙霞。而謝安在謝氏諸子弟中,似乎特別欣賞侄女謝道韞的聰穎與才情。
有一天,謝安問她:“毛詩何句最佳?”
謝道韞答道:“吉甫作誦,穆如清風。”
吉甫,就是周朝的賢臣尹吉甫。“吉甫作誦”指的是尹吉甫寫的丞民之詩,讚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幫助周宣王成就中興之治。該詩辭清句麗,傳誦不衰。
謝安也不無同感,稱讚謝道韞頗有雅人深致。
還有一次,在北風怒吼,雪花紛飛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圍爐閒談,謝安問大家:“大雪紛紛而下,像是什麼樣子?”
謝朗應聲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
謝安為之擊掌讚歎,因此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她找到一個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為侄女擇婿,最理想的物件,當然是王家的兒子。
第四卷:縱橫天界(完結篇)第七百三十二章 謝道韞臨事不亂
最初,謝安本來頗為屬意王羲之的長子王徽之的卓爾不群。
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謝安打消了這個念頭。
原來,在一個雪夜,王徽之獨自飲酒,突然渴望會一會老朋友戴逮,於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興闌珊,又立即駕舟回府。
有人問起,王徽之道:“乘興而來,興盡而去,何必見怪!”
謝安認為他恐怕不是那種貫徹始終的人,因而選擇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稟性忠厚,文學造詣極深,草書隸書也寫得很好,篤通道教,行止端方。
當時王羲之正擔任會稽內史的職務,全家大小都住在這個遠離戰火,風光秀美的地方。
正所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春暖花開的時侯,名流雅集。
在一次蘭亭集會中,大家即景賦詩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蘭亭集序》,大大地感嘆人生,發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哀嘆。這篇序文,關健還在字美。
據傳唐太宗將它隨葬,後來唐太宗墓被盜,就此失傳。
謝道韞嫁到王家以後,克盡婦道,溫、良、恭、儉、讓,樣樣做到。
王羲之全家,都認為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媳婦。
魏晉時代,清談之風大熾,一炷香,一盞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闊天空地談論不休,大家閨秀有時也參加討論。
由於漢代以來,儒家地位獨尊,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禮防也漸受重視,所以大家閨秀參與清談,常張設青綾幕幢以自蔽,使對談的男性客人,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嬌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獻之與友人談論詩文,正處在下風,被經過的謝道韞聽到了。
她躲在屏風後聽了一會,然後叫婢女告訴王獻之,她願出來為小叔子解圍。
王獻之與客人,異口同聲表示,願意聆聽的她的高論。
謝道韞端坐在青綾幕幢之後,將王獻之的前議加以肯定,然而引經據典,圍繞主題進一步發揮,立意高遠,頭頭是道,客人詞窮而甘拜下風。
臨危不亂,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坦然處之,常能使艱難困苦的局面化險為夷,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剛毅氣質,謝道韞是受到她叔父謝安極大的影響。
謝安的臨危不懼,是很有名的。淝水之戰時,他端坐家中與人下棋,前方捷報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
晉穆帝永和三年,桓溫鎮守長江上游,曾在藍田大敗秦兵,後又收復京師洛陽,可惜都因後繼不足而功敗垂成,留下“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滄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嘆。
桓溫兵多將廣,這年他率兵入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