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點了點頭,讓我們跟著他就行,本來他也要回村,那就一起走吧。
見老孫頭答應了,我們頓時心花怒放,趕緊把老孫頭請上副駕的位子,我和大牙則坐在了後面。
估計老孫頭平時很少坐車,身子不停地左搖右晃,晃了一陣後,回頭看了看我們,長嘆了一口氣,說是這車啥都挺好,也涼快,就是坐著沒有馬車得勁兒,有一股子汽油味。
我們陪著老孫頭閒聊了一陣,工夫不大,車子就進了村。
剛開進村口,老孫頭便讓我們把車停下,然後開啟車門,很靈巧地直接就蹦了下去,瞅那架勢好像是下馬車下習慣了,倒是把我們嚇得心驚肉跳。
老頭剛一落地,就聽旁邊那院子裡有人說話:“唉,老孫頭啊,你這是去哪考察工作去了,咋還坐上小車了呢?”
老孫頭也沒抬頭,衝院裡就喊:“老牛啊,我給你帶客來了,有人要採訪你來了,你還不出來瞅瞅啊!”
話音剛落,大門就從裡面被推開了,出來個矮胖胖的老頭,手裡搖著把蒲扇,穿著件大背心,好奇地打量著我們。
我們見出來人了,趕緊迎了過去,自我介紹了一番。
農村人都樸實,也沒有什麼戒備,直接把我們讓進了院,老孫頭有事也沒進院直接就先回去了。
這家小院倒是很有情調,進了大門後,是一條紅磚路,正對著房門。並排三間大瓦房,綠門藍窗,紅磚白瓦,色彩對比鮮豔,但是絲毫不覺得突兀。
紅磚甬路長六七米,兩側就是自家的菜園子。頭頂上用鐵絲和竹篾搭成的穹頂,葡萄早就爬滿了架,在頭頂上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綠色遮陽棚。下面剛好有幾隻小板凳,我們見這裡倒是挺涼快,直接就坐在了葡萄架底下聊了起來。
要不是老孫頭告訴過我們,還真就看不出來,老牛頭有八十多歲了。老爺子面色紅潤,氣色很好,始終笑呵呵的,像尊彌勒佛一般。當他聽說我們的來意後,不禁也有些激動,指著他家門口東面的方向告訴我們,那裡過去長著很多青幹柳,每年到了這時候,綠樹成蔭,山清水秀,風景好極了。都說那裡是“九鳳朝陽”的風水寶地,下面埋著個公主的。
我愣了愣,故意裝作不懂的樣子問老牛頭,剛才說的“九鳳朝陽”是怎麼回事,從哪裡聽說的。
老牛頭搖起蒲扇,不緊不慢地告訴我,在他小時候,陵園裡有間院子,裡面住著個老頭,姓孫,叫孫煥彰。他們家是世代的守陵人,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六代了。他當時經常去給他送些園子裡的小菜什麼的,一來二去的也就走動得熟了一些。據孫煥彰自己說,這裡的土嶺共有九座山峰,中峰是最高的,左右各峰呈階梯狀排列,勢如眾星捧月,風水上稱為九鳳朝陽地,而他守著的這個陵,是個公主陵。
聽老牛頭這麼一說,我倒是多了幾分好奇,不知道這裡的“九鳳朝陽”到底夠不夠得上“朝陽”之勢。要知道這種格局可是風水中的貴格吉地,可遇而不可求。此格局要求群山相連而獨起一峰,併為一峰束氣獨用,需要來龍平正,過峽束氣,同時左右開伸枝腳才行,也有稱為“堂萼連芳”局的。這麼小的地方會有這等風水寶地,我還真想馬上就過去看看。
老牛頭知道的果然不少,繪聲繪色地告訴我們,他也是聽孫煥彰講的,據說最早以前陵墓的四周是青磚圍牆,中間是門樓,進了門樓後,就是一條磚鋪的通道,直通食殿。食殿是三間青磚瓦房,坐北朝南,像個廟堂,殿堂中間有墓道通入陵墓。那時的建築老氣派了,後來在日俄戰爭時給扒掉了,他也沒見過。
聽老牛的描述,似乎這裡葬的不是蒙古的那個響鈴公主,以蒙古當時的葬制標準,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規格的。只有明清的陵墓,地上有建築群,地下有地宮。既然這裡地面上有建築群,看來很有可能是固倫和敬公主的衣冠冢,這才會按照大清的葬制修建陵墓。
我看了看老牛頭,笑道:“牛大爺,不知道您老方不方便,能帶我們去看看嗎?我們想到現場去實勘調研一下。”
老牛頭搖著蒲扇看了看我們,撇嘴道:“那破地方有啥好看的,早就是片荒地了。你們要是實在想去,我就領你們去瞅瞅,不過,真沒啥可瞅的了。”
出了村東頭,便是一片玉米地。老牛頭領著我們找到了一條溝溝坎坎的小毛道,穿過幾百米的莊稼地後,果然看到了一片荒土包子。
老牛頭指了指腳下雜草叢生的土包子,告訴我們,這裡就是了。
我們三個都不住地咧嘴,這裡哪還有一丁點兒陵墓的樣子,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