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頁)
的愜意,阿瑪每每興致起來,能直接拿海碗喝他個大半罈子燒刀子,而我就在一旁不停嘴的大吃炒得焦香的半空子(一種果仁不夠飽滿的炒花生)和滷煮豬口條、蘭花幹、烤山芋等等一大堆的雜食,非要吃到滿嘴油光撐的連連打嗝才肯罷休,而且每次回家之前我和阿瑪都要對一對詞兒,好編一個滴水不漏的瞎話好回去糊弄住老太太和額娘,常常是我們一邊編一邊忍不住的發笑,笑到後來和阿瑪一起上氣不接下氣的,引來周遭人等一地的側目和好奇。
下馬時不小心帽子鬆了一些,露出鬢邊一點碎髮出來,我趕緊伸手往下壓了壓,小心地將頭髮掩藏起來,那一邊皂衣人將馬交給夥計照顧,兩人邁步前後走進了酒坊。
也許是因為天剛亮,酒坊裡只有零星一兩桌客人,我們撿了一張靠門的桌子坐了下來,店主人親自上來擺碟招呼,我也的確是餓了,便毫不客氣的點了油炸花生米、幹切驢肉、蔥花炒蛋、大白菜熬丸子等好幾樣兒菜蔬,外加十幾個蒸饅頭,一總丟給店主人半吊小錢。
店主人接過錢來,卻並不急著離開,當著面兒一五一十把錢掰來倒去一連數了三遍,這才喜的眉開眼笑,點頭哈腰的去安排飯食了。
我還沒說什麼,皂衣人已經不耐煩了,剛想衝那店主人發作出來,卻被一個打著牛骨頭唱著蓮花落進來要飯的孩子打斷了。
只見進來的這個男孩子,年紀比我小點兒有限,也不過就是十來歲的模樣,蓬頭垢面,一身破麻袋似的衣裳揪著一個個都是“燒賣”(衣服破了沒有針線補,拿線頭將破洞的地方揪起來像扎面口袋一樣的扎住,紮起來的樣子就好像一個咧著嘴的燒賣)黑乎乎的一隻手伸出來烏泥的指甲蓋兒足有三寸長,一進門瞧見有幾桌人坐在這裡,那小孩子眥出一排黑黃的牙,奔著我們後面的一張桌子就走過來了。
後面桌旁坐著兩個行腳商人打扮的男子,為首的一個大白胖子看著挺闊氣,滿面油光錚亮的穿一領繭綢的長棉袍兒,內膽的棉花把整個人填得鼓鼓囊囊,另一個則看著像是害了什麼病,面色發青發黃,瘦骨嶙峋的裹在一件灰布袍子裡頭,縮著脖子蜷坐在凳子上,寒寒顫顫,遠看就跟個老猴兒似的。那孩子打量了一眼這二位,衝著大白胖子極親熱的叫了一聲“大爺,您來段板兒聽吧,熱鬧!”接著也不用人理,自顧自的敲打起兩片牛脊背骨,極賣力氣的唱起一大段“八喇廟”來了。
時值寒冬臘月,早晨的天氣尤其的冷,這孩子只穿一身破爛單衣,腳踏著一雙前頭露趾後頭露跟的“踢死牛”破布鞋,站在風裡凍的瑟瑟發抖,眼見那桌上一樣樣擺滿了熱騰騰的吃食,飯菜的香氣惹得他越發抖得厲害,可遲遲不肯開口乞討,一個勁兒只是要將詞兒唱全唱完整,一直唱到末了“祝大爺您招財進寶,日進斗金……”,這才一連又打了一個長串兒的花板兒,這才收住了唱腔。
我聽著聽著不由心酸難受起來,後面那桌的胖子卻好像大不耐煩,擰眉瞪眼滿臉凶煞,也容不那孩子唱完,已經開始揮手驅趕了,眼見孩子又伸出手來乞討,立刻張口就想罵街,卻被那瘦子搖頭制止,那胖子似乎對那瘦子甚為忌憚,一見他搖頭,趕忙收斂了些氣焰,嘴裡卻還是一個勁兒罵罵咧咧的,彷彿那乞討的孩子是他的什麼大仇人似的,伸手往懷裡摸出一枚小錢,捏在掌心裡攥了幾攥,肉疼一般的咬牙恨恨摔在了地上。
那孩子趕緊上前將銅錢一腳踏住,再彎腰下去拾起,喜滋滋的衝那二人連聲道謝,隨後一路小跑捧著錢來在櫃檯前頭,央告著掌櫃,要買一個雜糧饃饃吃。
我聽那孩子的口音像是河北人,不由便想起了紋錦,她原籍也是河北,還有她的弟弟虎子,兩人都是鬧旱災時從家鄉逃難出來的,自紋錦走了以後,為了尋找她的弟弟,我曾多方打聽尋找了很久,卻始終都是音訊全無,今日偶然在這鄉間小店裡聽見河北口音,也不知怎麼地,我那已經灰了的心竟又想起了這樁事兒,便也無心吃飯,只顧支起耳朵聽那小乞兒說話。
原來那店主人嫌一個錢太少,囉裡囉唆說個不停,說什麼柴禾漲價糧食貴,雜糧饃饃的價錢也是一天一個樣兒,從前是看小乞兒可憐才只收一個小錢,現在便是兩個錢也買不來了,更何況他還賒著櫃上一碗燒酒的前帳未清,現在可說什麼也賣不了了。
店主人說著說著便惡形惡狀動起粗來,那小乞兒卻絲毫也不肯放棄,只是憨憨傻傻咧著嘴一個勁兒的求告,又是磕頭又是作揖,磨嘴皮子說的好話都快有一籮筐了,店主人卻還是不為所動,說到後來煩惱起來,那店主人竟然一把越過櫃檯,照著小乞兒的肚子就踢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