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軟香
作者:飛鳥琳
第 1 章
衛朝至正初年,前朝的戰亂早已平息,四海昇平,民心歸附,幾代國主都以民生為計,休養生息,扶持耕種桑麻等事,不過百餘年,就是一片繁榮景象。雖然衛朝跟前朝一般以農桑為立國之本,但江南富庶之地,豪商巨賈已經是數不勝數。
遂陽算不得大城,難比金陵的繁華,也難比蘇杭的秀美,不過位在太湖左近,南北通達,物產豐盛,城中的商鋪作坊,大大小小不計其數,是以在江南一帶頗有名氣。
江南的巧手絲織匠人都聚集在金陵蘇杭,遂陽城裡最出名的就是金銀珠玉飾品工匠。要說江南並不盛產金銀玉石,為何遂陽的飾品有這樣響亮的名頭?只能說這一方水土靈氣獨蘊,做手藝的人往往如有神助,用料配色別具一格,做工細巧精緻,式樣炫人耳目,並且圖樣訣竅一代傳一代,別地的工匠再難望其項背。
既然做出的飾品風格獨樹一幟,久而久之,就有許多大商號網羅了各個小作坊,經營出各自的招牌字號,將這些飾品販售到周邊,乃至北方諸郡甚至都中。
齊記商號的年頭並不久遠,在飾品工藝上也不是最精通,能在眾多商號之間謀得一塊立足之地,自然有些道理。其一是家底深厚,另一個原因就是家主頭腦活絡,善於把握時機,對飾品式樣的變化也極敏感。費盡苦心,雖然不能獨佔鰲頭,卻也能逐年擴張,慢慢地有了些規模。
齊記的第一代當家顧氏卻是個女流之輩。顧氏的祖上原是遂陽本地人,前朝戰亂之際輾轉漂泊到了北方,居無定所,得到望族齊家的救助才能討得一碗飯吃。改朝換代之際,齊家破落四散。顧氏的父母感激著齊家的恩情,將女兒嫁給了齊家的獨子做了妾室。
齊家雖然破落,但金銀珠寶留下不少,子孫數代都應該是吃喝不愁。可是顧氏的夫婿卻自以為今生再難得志,終日鬱鬱寡歡,英年辭世,於是與顧氏同室共居的就只剩下了原本就不和睦的齊家正室夫人。此時顧氏的父母也早已不在人世,想起父母講起的故鄉的江南風物,不禁嚮往,乾脆拿著丈夫留給自己的那份財產,帶上尚不滿週歲的兒子動身南歸。
顧氏與丈夫倒不相同,有志氣也有幹勁,拿著手上的財產大膽地做起了買賣,摸索著創出了齊家的商號。於金銀器皿不甚精通,就順帶著做些胭脂水粉,綢緞布料,掙下了自己的一份生意。她一個婦道人家,又要顧生意又要顧孩子,□乏術,時常就把幼子帶在身邊,兒子牙牙學語之際就開始叨唸些進出週轉的生意經。
兒子齊逢潤漸漸長大之後,精明幹練更勝母親,十三四歲就能獨自照管鋪子裡的平常事務,到了十七八歲年紀就能決斷生意上的大事了。是以顧氏一生辛苦,到後來最欣慰的事情就是養了個得意的兒子。
可惜天不假年,顧氏只活了四十出頭的年紀就一病而逝,從此齊記的生意就全盤交到了齊逢潤的手上。
第 2 章
齊逢潤年紀輕輕就獨掌門戶,在旁人看來,真是年少有為,又生得相貌堂堂,只有一件事情不齊全,就是出身商賈,未免門庭低微,再說還有些前朝北方蠻子的血統,自然沒有哪個世宦人家肯將千金許配於他。那些庸脂俗粉入不得他的眼,他又沒有父母高堂兄弟手足為他籌劃張羅,過了而立之年還是沒娶正室夫人。
他生性風流,身邊丫鬟妾侍養了一群,卻始終沒生出一兒半女。若是尋常男子,多半就要引此為憾事,可這齊逢潤,十四五歲上就已流連風月,紅塵中翻翻滾滾無往不利,與人應酬之時最得其中趣味,便覺得家中少了鎮宅的正房老婆,自己倒還自在些,又兼年青力壯之際,以為來日方長,何愁生不出個兒子來?是以他雖然無妻無子,卻過得有滋有味。
這一年冬去春回,齊逢潤已是三十有二的年紀。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齊記雖然不事耕種,可年關過後新年伊始,也要將一年的事務早做安排。齊記的大帳房孫先生是齊逢潤最信賴的智囊,本是顧氏當年一手提□,當值幾十年,忠心耿耿,真個把東家的生意當作自己的性命一般看待。
孫先生終身未娶,到老來只剩了幾個鄉下的外甥算是親戚,過年時回鄉探探親,年關一過就惦記著趕回來為東家張羅生意。上年賺了哪些,賠了哪些,去了哪些人手,多了哪些冗員,孫先生心裡的那本帳真是頭頭是道細緻入微。齊逢潤向來尊敬他的為人才幹,一點一點地慢慢與他商量。月餘之後,回暖之時,齊記的作坊商鋪興利除弊井井有條。
春初連綿幾場陰雨,遂陽城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