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新,希拉剋略行走之處均被鋪上紅毯,灑滿芳香的花瓣。曾經,巨大的災難降臨到帝國,現在皇帝的迴歸彷彿昭示著天啟的存在,彌賽亞的末代皇帝將要掃平基督教的所有敵人,並將權力移交給耶穌,他將一直統治到末日審判那一天。
基督徒希望報復猶太人,但遭到希拉剋略的拒絕,直到有僧侶願意透過齋戒來為希拉剋略違背與猶太人的誓約贖罪。於是希拉剋略驅逐了所有仍在耶路撒冷居住的猶太人,其中不少人被殺害了。之後他又強迫所有猶太人改宗。
在遠離聖城的南部地區,阿拉伯人並不認為希拉剋略已經獲勝,相反認為他暴露了自己的弱點。穆罕默德聲稱“羅馬人已經被打敗”,這位阿拉伯的領導者剛剛將阿拉伯部落統一於他那神聖啟示《古蘭經》之下。當希拉剋略還在耶路撒冷的時候,穆罕默德派人在御道襲擊了皇帝的人馬,以刺探拜占庭的防禦能力。阿拉伯人遭遇了拜占庭的一小支部隊——但不久之後他們就撤退了。
希拉剋略此時並沒有注意到,分散的阿拉伯各部落已經侵擾巴勒斯坦長達數個世紀之久。拜占庭人和波斯人都把阿拉伯人作為中間力量以期拉攏利用。希拉剋略甚至還為自己的軍隊招募了很多阿拉伯士兵。
第二年,穆罕默德又派人去襲擊拜占庭,但是此時的穆罕默德已經年邁,他那輝煌的一生也即將走到盡頭。希拉剋略離開了耶路撒冷,返回君士坦丁堡。
目前看來似乎沒有什麼值得擔憂的。
#####
註釋
查士丁尼在其叔父執政時作出的最早的決定之一就是毀滅阿拉伯猶太王國葉門。在5世紀早期,葉門國王(希姆亞拉)改宗猶太教。523年,為了對拜占庭的威脅作出回應,猶太國王約瑟夫對葉門的基督徒進行了大規模屠殺,並迫使其鄰近公國也改宗猶太教。查士丁尼命令阿克蘇姆(今衣索比亞)的基督徒國王卡萊布進攻葉門。約瑟夫國王於公元525年被打敗,並在騎往海里的馬背上自殺身亡。然而,葉門仍有許多猶太人居住,猶太教在阿拉伯半島並未消失:當地許多部落在穆罕默德時期仍然信奉猶太教。葉門猶太人在9世紀定居於耶路撒冷,1948年之後移民以色列。到2010年,葉門只剩下一個猶太人村莊。
'2' 數年來,這座巨大而複雜的建築的所在一直成謎,但是其地基——從猶太區現存城牆之下一直延伸至老城外——於1973年由考古學家阿維加德發現並挖掘出來。查士丁尼沿著斜坡修築一系列拱頂以支撐其重量。在其中發現了一些文字:“這項工程是由我們最為仁慈的皇帝弗拉維烏斯·查士丁尼慷慨建造而成。”
'3' 1884年,一塊彩色的馬賽克在馬達巴(位於約旦)的拜占庭教堂地板上被發現,上面寫著“聖城耶路撒冷”,這是耶路撒冷最早的地圖,代表的是拜占庭人眼中的耶路撒冷。它有六個主要大門,但教堂和聖殿山卻一點也未被認為有展示的價值。然而,聖殿山並非是虛無縹緲之物。它雖然從未被考古學家挖掘出來,但是在20世紀40年代,為了恢復伊斯蘭的聖地,英國工程師透過淺土探測,最終發現了拜占庭遺蹟。樂觀主義者希望這些能夠是尤利安皇帝時期猶太聖殿的地基。但是這些可能僅僅是拜占庭神廟在這一地區的遺址而已——小規模的尖頂教堂標誌著基督被惡魔所誘惑。
'4' 基督教誇張地聲稱有一萬到九萬名基督徒被猶太人殺害,並由掘墓人托馬斯埋葬。基督教傳說認為受害者被葬於瑪美萊的獅洞公墓——這樣命名是因為有幸存者一直躲在山洞內,直到被一頭獅子所救。猶太人卻認為被獅子所救的是躲過基督徒大屠殺的猶太人倖存者。
在位於聖殿山西南角的一座建築物內發現的一些遺物中,有一個畫在十字架上的猶太燭臺,這可能是猶太人剛剛繼承不久的一個基督教神龕,但是這可能需要追溯到早期伊斯蘭教時期。
'6' 金門實際有兩道門,它直接並精準地同聖墓大教堂(希拉剋略將十字架帶到這裡)的聖墓處於同一條直線上。正如我們所見,這個地方還有更深刻的象徵意義,因為拜占庭人誤認為這裡就是耶穌於聖枝主日進入的美門,也是他的使徒死後施行奇蹟的地方。儘管如此,仍有些學者認為這道門實際建於烏瑪雅德哈里發時期。很快,這道門也在猶太人心目中獲得了神聖意義,他們稱之為“憐憫之門(Gate of Mercy)”。
'。。'
第四部分 伊斯蘭教
前言
讚美真主,超絕萬物,他在一夜之間,使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