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生影響的。培根說過,知識塑造性格。要知道,所謂性格,就是一種與社會最為密切的人格特徵。所以應該說人格的形成從嬰幼兒期開始,延續到青少年時期,但童年時期的影響肯定是深遠的。”
“是啊,老人們不是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嗎?”鄺路明說道。
“得了,我看咱們還是說說變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吧。”楊建平更加關心的是與兇手有關的內容。如今他已被我老爸說服,認為兇手是個性變態分子,所以他渴望弄清楚與性變態有關的一切。至於人格是在童年形成的,還是延續到青少年期,在他看來對破案無關緊要。
“好的。”老爸好脾氣地衝他點了點頭。“不過,請允許我在先前那個話題上稍事發揮一下。我們可以把弗洛伊德的理論與我們的常識結合起來判斷。你們想啊,如果你從小受到的教育不適當,那麼你的理性,也就是自我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你的道德良知,也就是超我就不可能很好地培養起來,所以你的心理結構必然是失衡的,或者說是不穩定的。這類人抗壓能力通常都比較差,在承受超常的壓力時,便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從而產生心理異常。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在遭受較大的情緒打擊或精神創傷的時候,往往會產生焦慮……”
“什麼是焦慮?”魏河舟天真地問道。
“這都不懂?就是緊張、著急、恐懼之類的情緒啊!”張曉書不耐煩道。
見魏老弟仍舊眼巴巴地望著自己,我老爸揮了揮手道:“就是這麼回事。”
楊建平遞了支菸給魏河舟,柔性地阻止了他繼續犯傻。
二十八章 業餘偵探對兇手心理的描繪(三)
更新時間2012…12…30 10:30:56 字數:3109
我老爸清了清嗓子,重新拾起被打斷的話頭。
“為了減輕或者消除由於焦慮所帶來的精神痛苦,這時人們會下意識地採取一些自我保護措施。”老爸掃了眾人一眼道,“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有過不同程度的遭受情緒打擊的經歷,說說看,這時你們會怎麼做?”
楊建平不假思索道:“男人們多半會喝個酩酊大醉,女人們多半會哭得天昏地暗。”
我老爸滿意地搓著手。“不錯,一下舉出了兩種防禦措施。喝酒是為了麻痺自己,把痛苦不知不覺地壓抑到無意識之中;號啕大哭被心理學家視為倒退行為,倒退回早期的幼稚階段。”
鄺路明指著魏河舟,“這小子在單位受了氣,總是跑回宿舍來罵罵咧咧,或者摔東西出氣。”
我老爸笑望著滿面通紅的魏河舟,說道:“這叫做轉移作用,把衝動從具有權威性的人身上轉移到威脅性較小的人或物上面。”
章樹理雖然從來沒有跟何賽姣發生過正面衝突,但內心裡對她十分厭惡,說到邪惡的人與事,總忘不了把她帶出來。
“那個‘母大蟲’,她每次幹了壞事、做了錯事,總是要找出一大堆的藉口。倉庫管理混亂,那都是別人弄亂的;臺賬建得一塌糊塗,卻怨東西太多;偷吃別人的東西,還振振有詞地說放在公共場所的東西人人都可以拿;明明錯在自己,卻總是強詞奪理,大吵大鬧……你說,她這算什麼措施?”
老爸點頭道:“這叫合理化作用,為自己的行為找自欺欺人的藉口。”
張曉書望著漆黑的夜空,用略帶傷感的語調說道:“我有一個朋友,因為受到刺激而……遁入空門。他這叫什麼行為呢?”
“這叫抵消作用,用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已經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啊,大家舉的這些例子,都是人們用以減少精神痛苦,維護自尊,求得內心平衡的心理防禦機制,但都是迴避現實,所以都屬於消極的措施。還有一些積極的措施。比如說受挫後發奮讀書;把內心的暴力衝動轉化為體育競技等等……”
“你說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什麼的,既然人人都在應用,難道人人都存在心理障礙?”賀章林疑惑道。
我老爸笑道:“問題不在於防禦機制,而在於應用防禦機制的人。防禦機制被用來應付焦慮、內疚、害羞等情感是正常的。但心理健康的人勇於面對現實,不會總是採取迴避的辦法。心理結構不穩定或不健康的人,自我或超我的力量不夠強大,往往過度焦慮,這妨礙個人正確評價現實情境,無法選擇正確的應對策略,而且總是採取迴避消極的應對策略。當你過度應用某種防禦措施時,將會導致自我的力量衰退,失去控制本我的能力,結果常常引起心理異常和人格缺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