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2/4 頁)
在戰爭進入第3 天的中午時說:“戰爭決定性的階段尚未開始。。”
以後的戰爭確實又出現了出人意料的變化,但那已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史上的另外一頁了。
(戎林)
貝卡大空戰
黎巴嫩境內鄰近敘利亞的一條山谷,名叫貝卡谷地,自從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這裡已經成為最新式的蘇制防空導彈薩姆一6 的重要基地。
一6 是一種靈活的防空武器,射程為30 公里,瞄準器自動搜尋敵機, 兩個雷達嚮導彈發射系統的電子計算機提供目標的定向波束,電子計算機在幾分之一秒內就可以計算出飛機的高度、航向、速度,並操縱導彈發射,連超音速飛機也逃不脫它的打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薩姆一6 曾經發揮巨大的威力,一度將以色列飛機趕出天空。那時阿拉伯國家的孩子都會唱:“蘇聯的薩姆昇天,山姆叔導彈落地。。”以色列不得不派出突擊隊,從地面摧毀薩姆一6 導彈基地,才重新取得制主權。
1981 年,敘利亞將大量薩姆一6 導彈部署在黎巴嫩的貝卡谷地,因為這裡是以色列飛機入侵阿拉伯國家的必經之地。以色列立即做出反應,楊言要摧毀這些導彈。以色列國防部長沙龍雖然沒有去過貝卡谷地,可是他仔細研究過有關資料,並旦逐漸醞釀成熟了一個作戰方案。為了這個方案的成功實施,以色列已經無數次模擬了對“貝卡谷地”進行的出擊。
然而敘利亞人卻不知道這一點。他們仍沉醉在薩姆一6 曾經發揮出來的無比威力之中。
1982 年6 月3 日,以色列駐英國大使在倫敦遇刺,兇手自稱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人。
一場大戰迫在眉睫。6 月4 日,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約見蘇聯大使,要求蘇聯在駐黎敘軍受到攻擊時,根據“敘蘇友好條約”給予強有力的支援。蘇方明確表示,“敘蘇友好條約”只對敘利亞本土安全承擔義務,在黎巴嫩發生的戰爭,不屬於條約範圍內處理的問題。
這一情況立刻被以色列所掌握。以色列當即玩弄外交手腕,多次向敘利亞傳話,表示只要敘利亞不參戰,以色列絕不會主動攻擊敘軍。美軍也應以色列的要求通知敘利亞,不要干涉以色列在黎巴嫩的事情,以軍不會傷害在黎的敘軍。
敘利亞政府陷入了猶豫。
6 月6 日,以色列軍隊大舉入侵黎巴嫩。敘利亞雖然也向貝卡谷地增加了軍隊和導彈,但卻沒有認真做好參戰的準備。因為政府並沒有下定同以色列決一死戰的決心,還在打患得患失的小算盤:參戰吧,敘利亞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弄不好反而惹火燒身;不參戰呢,以軍侵黎,確實威脅到敘利亞的安全,況且,那麼多敘利亞正規軍駐紮在黎巴嫩境內,僅僅是做擺設的嗎?
然而,就在敘利亞政府的猶豫之中,它已經喪失了現代化戰爭中最寶貴的因素——時間,失去了有利的戰機。
以色列才不像敘利亞這樣優柔寡斷。摧毀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在它是蓄謀已久的,一旦時機成熟,它決不會為任何承諾所約束。儘管敘利亞並未干涉它的侵黎行動,6 月9 日,以色列還是背信棄義,向貝卡各地發起了突然襲擊。
以色列投入戰鬥的是美製F5、F6 戰鬥機。這兩種戰鬥機是70 年代美國為了爭奪新的空中優勢而研製出來的,其速度和火力都超過阿拉伯各國配備的蘇制米格一21、米格一23 戰鬥機。一年以前,在震驚世界的炸燬伊拉克巴格達核反應堆的行動中,這兩種飛機充分顯示了它們的優越性。而駕駛這些飛機的以色列飛行員,號稱以色列軍隊的“天之驕子”,無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這一次,以色列又打破了戰爭史上突然襲擊多在星期天和凌晨進行的慣例,它選擇的既不是星期天,也不是早晨,而是星期三的下午。這個時間,往往是防守者戒備心理漸漸鬆懈的時刻。但是,貝卡各地薩姆…6 導彈基地的警惕性並沒有放鬆,整個陣地上像死一樣的寂靜,而這種寂靜本身就充滿了殺機。所有的導彈都威嚴地對著以色列飛機可能出現的方向,各種人員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嚴陣以待,一雙雙眼睛嚴密地監視著天空。
突然,天空中傳來一陣陣嗡嗡的響聲,由小變大,由遠而近。淒厲的戰鬥警報拉響了,迴音在山谷裡激盪。位於谷地中央一座小山上的指令中心立即進入臨戰狀態。終於,敘利亞軍人都看見了,從白雪皚皚的山頭上飛越而來的是以色列飛機。
指揮員冷靜地下達了命令:“雷達開機!”雷達是薩姆…6 的眼睛,只要眼睛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