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3/4 頁)
,法國大使帶著照會,再次約見俾斯麥,大使把照會交給俾斯麥,俾斯麥一看,說:“統一德意志是我們德國人自己的事,與你們法國有什麼相干?至於貴國要把領土擴充套件到萊茵河西岸,這種想法恐怕太危險一些了。”俾斯麥說罷,望著法國大使冷冷一笑。法國大使頗為驚愕,但又不便收回照會。
俾斯麥抓住這個機會,向新聞界披露了法國的無理要求,使法國在外交上大大地丟了一次臉。
拿破崙三世雖然也自知不是俾斯麥的對手,但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又讓駐德大使向俾斯麥提出法國吞併比利時和盧森堡的設想。俾斯麥回答法國大使說:“比利時的獨立,是得到包括你們法國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保證的。
你們既已保證比利時獨立,為什麼又想吞併它?難道你們的‘獨立’就是‘吞併’的同義詞嗎?你們去問問那些保證比利時獨立的歐洲國家。看他們會不會同意你們去吞併。至於盧森堡嘛,它與我們北德意志同盟的密切關係,是人們都知道的,怎麼你們法國不知道?試問,你們願意把與你們關係密切的國家讓別人吞併馮?總而言之,我們普魯上反對貴國吞併這兩個國家的打算。
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見自己的企圖一再被俾斯麥打破,十分惱怒,言談之間流露出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拿破崙三世以為法國的力量並不弱於德國,同時,戰爭也是穩定他那搖搖欲墜的統治的一種手段。
但戰爭威脅並未嚇住普魯士,普魯士的參謀總長毛奇高興他說:“戰爭?
沒有什麼比戰爭更受歡迎的了。我想,我們期待已久的戰爭,有一天終將到來。”俾斯麥也很高興,因為陸軍人臣房隆伯爵全力支援他,房隆伯爵對俾斯麥說:“如果打起來,我們就去掃平法國。”不過,戰爭一下子並未爆發起來。
1870 年夏,平靜的歐洲卻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飄浮出一片戰爭陰雲。
原來,在1868 年9 月,西班牙女王伊薩伯娜,因遭陸軍和海軍反對而流亡於國外,西班牙王位虛懸。西班牙準備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合適的君王卻未找到。在一兩年間,考慮了七個候選人,均未選定,最後,在1870 年6月,找到了利奧波爾德,準備讓他任西班牙國王。
對利奧波爾德,法國人是不歡迎的,因為他本是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族的一個親王。於是,法國把抗議發到柏林,表示不能讓普魯士的代理人在西班牙擔任國王。西班牙國王至少應當是西班牙人,否則,法國也可以派一個人到西班牙會任國普魯士方面接到抗議後,首相俾斯麥說:“利奧波爾德任西班牙國王的問題,是慎重選擇的結果,法國有什麼權力干涉西班牙的事務?”
但法國外長格臘蒙抓住這件事不放,在議會發言中說:
“普魯士親王無論如何也不應當成為西班牙國王,否則,西班牙就變成了普魯士的臣屬。如果普魯士不撤銷他的親王的西班牙國王候選人資格的話,法國將把這個問題視作戰爭的原因。”法國總理奧利維亞接著說:“我們法國政府希望和平,衷心地希望和平,但必須是體面的和平,決不是屈從於別國的所謂和平。”
法、德兩國劍拔弩張,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但是,利奧波爾德卻在一些人的勸說下,於7 月12 日宣佈,放棄作為西班牙國王候選人的資格,他說: “我作為普魯土親王,到西班牙去任國王,雖然也未嘗不可,只要西班牙人擁戴就行;但是,也不必因為我去繼承王位而引發歐洲戰火。既然我們的近鄰法國希望我別去,我放棄候選人資格並非難事。”
法國拿破崙三世認為自己的目的達到了,以為普魯士不過如此,因此命令駐柏林大使向威廉一世提出新的要求,就是:今後不再支援霍亨索倫王族的人去繼任西班牙國王。
1870 年7 月13 日,威廉一世在休息地埃姆斯彬彬有禮地接見了法國大使,說:“大使先生,西班牙讓誰去當他們的國王是西班牙人的事,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普魯上霍亨索倫王族的親王利奧波爾德,去不去西班牙當國王,最後決定權在他自己,他不願意去了,也就不去。至於今後。西班牙請什麼人去當他們的國王,誰能保證?請大使先生轉告貴國政府,並轉告你們皇帝,你們的要求是不合外交禮儀的,因而,很抱歉,我也只好說那種要求是無理的,不可接受的。”一席話說得法國大使啞口無言,只好告辭出來,準備把情況向國內報告。而就在當天下午,威廉一世接到利奧波爾德親王的正式放棄西班牙國王候選人資格的報告,便立即派人通知法國駐柏林大使,說:“事情已經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