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2/4 頁)
界所知的感性一面。他常常會像黛玉葬花那樣,感懷自己兒時喪父的不幸,這就是作為一個“孤孽子”的“思親”。
然而不管多難,他仍然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完成“武力統一”:走到現在,離目標只是幾步的距離而已,再使一使勁就能跳過去了。
所以“思”了“親”以後,他要接著“報國”。
事實上,此時紅軍在陝北確實已陷入了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甚至都不用別人攻,隨著冬季的到來,他們的物質已極度匱乏,不得不做好再次長征的準備。
然而西安事變卻在蔣介石完全沒有預料的情況下,從背後給他狠狠一擊。那感覺猶如在半空中摔落下來,摔得體無完膚,遍體傷痕。
事變當晚,到處都是嘯叫的子彈。轉眼之間,他的秘書死了,警衛死了,而他自己,只是僥倖未被流彈射中,才在穿著睡衣,腰部摔傷的情況下,被從山洞中“請”了出來。
這是一個冰冷刺骨,讓人不寒而慄的恐怖之夜。
在被執進入西安城時,一個叫唐君堯的東北軍將領看到他,忽然一邊敬禮,一邊落下淚來,說兩年前我曾經在廬山受訓時見過您老人家,不意現在蒼老多矣,國家不可一天沒有“委員長”,善自珍重吧。
蔣介石當時沒有說話,但西安事變後,曾特許唐君堯到溪口謁見張學良,並親口對唐君堯說:你對我的那份情誼,我永世也不會忘記。
在剛剛被抓住的時候,蔣介石並不知道第17路軍也參與了“叛變”,所以還在為楊虎城擔著心哩。
可是在被押送路上,卻意外地看到西安城內計程車兵竟然都佩有“17路”的臂章。
第一感覺,仍然不是第17路軍參與事變,而是楊虎城危矣。
因為昨天晚上他宴請東北軍和第17路軍將領時,楊虎城並未露面。
現在一想,是了,一定是張學良這小子先一步用請客的方式把楊虎城誆了過去,然後將其扣留了。
那麼為什麼這些當兵的會戴“17路”的臂章呢?
蔣介石給自己找出的解釋是,那是東北軍繳了第17路軍官兵的槍後,換了他們的衣服,出來掩人耳目的。
所以一開始他幾乎把所有怒火都傾瀉到了來勸他的少帥身上,為此,張學良又哭了好幾次鼻子。
兩天之後,蔣介石才知道,原來楊虎城也“叛變”了,至此,無論是他的自尊心還是自信心,都到了不堪的程度。
蔣介石不肯服軟,張學良就被掛在了中間,既不得上,也不得下,這時他才對于學忠的話深有體會。
如果沒有兩股新的力量的加入,少帥真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一股來自於南京政府內部的主和派,這一派的首領是宋氏兄妹,即宋美齡和宋子文。
宋美齡,宋氏三姐妹中的老么,海南文昌人,但她出生於上海,又長期留學於國外,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她的廣東話、上海話、英語說得要遠比普通話好得多。
在聽到西安事變,尤其自己丈夫生死不明的訊息時,宋美齡自然備感惶急。
第21章 到西安去(2)
在宋氏姐妹中,宋美齡雖然最小,但膽子並不小。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說是三人中最有膽魄的,她很早就幫助蔣介石掌管空軍,所以被稱為空軍之母。
跟著蔣介石這麼多年,大風大浪不是沒有遇到過。“兩廣事變”發生後不久,蔣氏夫婦在江西臨川行營就曾遭遇過一次險情。那天半夜,在臨川城外,突然槍聲大作,當時也以為可能是發生“兵變”了,蔣介石自己都有些慌亂。宋美齡卻立即說,你把手槍給我,如果衝不出去,我就自裁,絕不受辱!
事後查明,原來是城外的部隊鬧了誤會,相互開了一陣槍,虛驚一場。
可這次西安事變既不是誤會,也不是虛驚,此時除了那份全國通電外,西安與外部的所有聯絡都已斷絕,幾個小時之內,無法得到關於蔣介石存活與否的任何確切訊息。
正規渠道堵塞,謠言就開始走街串巷,有的說老蔣的腦袋早就被掛在城頭示眾了,還有的說西安城裡面已經打得翻了過來,所謂“駭人者有之,不經者有之”。
宋美齡此時的要求很簡單,作為妻子,她希望那個一生相伴的人能夠平安歸來。
此時南京政府正就西安事變召開緊急會議。
宋美齡很清楚,這次會議不僅決定著丈夫的生死,事實上還關係著其未來的命運和前程,她必須參加。
可是她實際上無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