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3/4 頁)
已經有二十七年之久,林致遠可以說為蘇州大大的揚了名,浙江提學親臨蓮花衚衕,拉著林致遠好一陣感慨。倒不是這位提學大人如何的欣賞林致遠,而是他的官銜會隨著此次的科舉而更進一步,林致遠是首要的功臣,當前,前提是……狀元的頭銜也要奪下來。
今日來的人多半是此次進榜的全國舉子,這些人一旦進了殿試,基本上就定下了進士的名分,當然,裡面的差距還是不小的。三百人,分位有限,除了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出身,二甲進士出身的七人,餘下全部都是同進士。
名頭差不多,然,裡面的差距可就大了,一甲三人直接受封,進翰林院做修撰、編修,官職六品。二、三甲還要經過一番殊死搏鬥,才能考取庶吉士,靠祖上廕庇的,或可留在帝都謀份差事,貧家子弟便只能聽天由命,被禮部扔到一個偏僻的小地方做官。
學儒業,守燈窗,望一舉,把名揚。袍袖惹,桂花香,瓊林宴,飲霞觴,親奪的狀元郎。
頭名狀元的誘惑力,叫眾位進榜的舉子陷入了痴迷。他們自然想知道最有可能奪魁的會元是怎樣的一個人……
小廝們不斷打探前面的訊息,又跑回內外院連線的小門,將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管事嬤嬤。黛玉也不用親自至,就已經能想象到外面的場面。殿試尚未開始,哥哥力壓眾人,成為矚目的焦點,也不知道是喜是憂。
第174章 聖駕親臨殿試隱患
五天後,京城裡四千餘名舉子散去了八成,因為在會試結束之後,除去進入殿試的人,各大會館便不再提供免費食宿,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很多人選擇了默默離開,也有一些人羞於面對家鄉父老,不肯返鄉,便花了幾個錢在京城賃房子,好在現在房價大落,並不像兩個月前。
當初借居在林家的三位林老爺,這回除一人會試排名二百三十七,另外兩人皆是名落孫山,在滿眼的不捨中登上了回往蘇州的客船,他們二人不是沒打過林家的主意,既然林致遠這麼好說話,林家又是財大氣粗,不如再住上三年,既省下了嚼用,又能在京城裡廣交達官顯貴。
這兩位老爺打的好算盤,可惜……林氏族長的親筆信到了。
原來林老族長就怕出那些不知趣的人,原是好心給他們找個借宿的地方,無論能不能進殿試,都不可以賴在林家不走。老族長不願意丟那人,所以先下手為強,提前送了信。話說的很客氣,家中惦念這幾人,若是未中也不必氣餒,三年之後再上京,一樣有機會,若是中了,姑蘇老家自然是大擺筵席,給他們慶功。
這兩位林老爺一看沒辦法,手裡的盤纏又不多,林致遠是明顯不想再留客,所以灰溜溜的拎著行李返航。只剩下一個,心知自己殿試成績未必會好,於是放下架子,開始尋林致遠為他點撥。
殿試這日,三百人立於保和殿中,每人面前一塊白席,一張矮桌,上面擺著筆墨紙硯。點名、散卷、贊拜、行禮之後,傳來小太監們拍手的聲音,禮部眾人即刻吩咐道:“陛下親臨,你們可要仔細。”
皇上穿一身明黃龍袍,臉色肅謹的走進來,身後跟著十來位大人,有禮部、戶部、刑部……五部幾乎到全,除去兵部這些都是朝廷的楨幹巨將,士子楷模。眾位老大人可不是來瞧熱鬧的,而是想在這保和殿上挖人,話說東泰郡王出事之後,朝廷暗中清洗了一批官員,各部人手匱乏,就等著此批進士中能有幾個得用之人。
像林致遠這位新科會元,早被某些尚書大人盯上了,或者該說,會試大榜前百名,只要不出大亂子,都能得個好差事。
皇上的貼身太監戴權用尖細的嗓音讀道:“今科殿試,乃是陛下愛惜人才,充裕國家棟梁所開,眾位學子,理應愛惜羽毛,勤勤懇懇,以免十年寒窗付之東流。”戴權語音一頓,掃視了下面的舉子,“御試開始。”
小銅鑼一響,眾人忙席地而坐,拆閱桌上的策論試題。不大一會兒便有人開始臉色發白,殿試與前兩科就不同,只有一道,是皇上親自命題,也不用人謄寫,最後會直接面聖。
時間為一個時辰,眾人根本來不及多思考,拿到卷子之後便要開始下筆。寫字慢的人連打草稿的功夫也沒有。
百餘年的功夫,殿試的制度越加的完善,在以前,狀元考的不是文章品相,而是速度,誰先交卷誰便是贏家,這也導致了真人才的埋沒,文思敏捷、下筆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氣的一種體現,但僅以此確定名次高下,終究有失偏頗。再者,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狀元,而一當了狀元,不僅名氣大、入仕起點高,長此以往,必然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