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頁)
“四姐。”靜漪說丫。
聽靜漪提起她的四姐,宛帔嘆了口氣,說:“四丫頭從小是個好的,只可惜……你來看看,這裡是繡上朵牡丹花好呢,還是繡上荷花好?”
靜漪看了看,說:“牡丹花,那犄角上有荷花了。”她心知母親是不願意跟她談起四姐來。她也不願意,只是剛剛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想起了過世的四姐。也許是因為四姐和母親一樣,女紅上出類拔萃。
“是哦,有荷花了……這會兒我眼也花了,不能再動針。”
“歇著,千萬別累著。”靜漪給母親揉著肩。
“得快些了。我原是繡幾天,擱一陣子,這一拖也拖了三兩年……難怪人家現在都不願意親手做這些。外面繡房裡買來的,要什麼花俏樣子沒有呢?省時又省力。”宛帔說。
“那些哪兒能跟您繡的比?”靜漪倒發了會兒呆,說:“娘,您畫的可真好。媲”
大紅的底子上,描的細細的黑色痕跡都在,小娃娃栩栩如生的。
母親的書畫底子就是好。
從前她還沒獲准進書房讀書,是母親給她啟蒙。日常就是寫字、畫畫,母親管她的功課是極嚴的。杜氏母親那時候就常笑,說她母親是在照著兒子管教。她也確實不辜負母親培養,等進了書房讀書,她是跟哥哥們一起的,書唸的不夠,書寫畫畫,是不輸給哥哥們的。那時候家裡也給他們兄妹專門請了一位師父教畫。師父從前是帝師,極嚴格又極用心的教他們。她總覺得師父的樣子看起來很是親切,師父待她也好,教她也用心,不像對待之忱和之慎,罵起來毫不留情。
她記得有一日師父拿出一本畫冊來,讓他們觀摩。
師父說寫字畫畫,初時無非是模仿,爛熟於心才好下筆有神,非十年功夫不能見成效。之後,才摸索著,或能自成一家。
她看了一會兒畫冊,就說,我娘有一冊一樣的。
師父半晌沒言語,過後問她:那是什麼樣的畫冊、真的一樣?
她就不吭聲了。
師父見她不肯說,也就不問了。只是摸了摸她的頭。師父待她好,但從來沒有像那天那樣,讓她覺得師父跟她那麼親近。
她回來在母親書房裡翻出那本畫冊來,指著畫冊和母親說,在師父家裡怎樣怎樣——她至今記得母親那忽然間變的死灰一樣的臉,嚇的她呆若木雞,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之後不久,師父就辭館了。
師父辭館之後,父親也沒有再請過專門的畫師教他們畫畫。據說父親的話,講他們幾個都不是在書畫上有天分的孩子,還是專心讀書為好,畫畫這一門,無非是學些鑑賞的知識罷了。於是,她的畫,從那時起又都是母親教她了。
她隱約覺得這其中大概是有些緣故的。後來聽九哥說過,教畫畫的師父並不以授業維持生計,往上數三代都是做大官的。清帝遜位時,老爺子雖是正當年,卻不再出仕,連個掛名的政府顧問也不肯做。老爺子家底又厚,後人幾世不做事也是花不完的,況且又沒有子女,在天津和北平都有住所,甘心做了寓公——原是輕易不同人來往的,不曉得父親動用了什麼門路說動他的。想來父親總是有辦法的。但他又不肯上門來教,還是父親隔幾日便讓人送他們過去請他指教——她現在想想,就記得師父是個極嚴肅的老人,面目清癯而瘦削,鬚髮皆白。師父是到老都是漂亮的那種老頭兒……辭館前最後一次去老爺子府上,老爺子沒有講幾句功課,讓她和老三老九一起坐在那裡吃果子。她記得那天屏風後好像是有人在,隱隱約約的看到梳兩把頭的影子,那至少有兩人呢。她倒不覺得怕,反而故意的湊近屏風,於是幾乎能聽到隔著屏風,那兩人緊張的大氣不敢出。她就偷偷的笑,也不揭穿她們——她也喜歡躲在父親書房的屏風後面,聽他處理公事,罵人啊什麼的,覺得很有趣,能聽到一些平日裡絕聽不到的好玩的事呢……老爺子家裡興許這樣頑劣的女童也未可知。
母親倒是問過她。但是因為問起過畫冊,母親就對著畫冊偷偷的哭過,她不願意多跟母親說那些,於是屏風和屏風背後的故事,她都沒有提。後來,也就慢慢的淡了。
“您還記得那時候教畫的師父嗎?”靜漪輕聲的問,“我後來想起來,師父竟也姓馮。姓馮,名孝章,字柏志,號慈齋,前清探花。據說當年皇太后都極讚賞他的書畫,不然也不會有帝師之譽……”
宛帔正拿著剪刀在修剪圍屏上的碎線頭,聽到這裡,剪刀咔嚓一下剪下去,圍屏的中間就被剪了一道大口子。
“娘!”靜漪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