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3/4 頁)
這般遙遙無期地半囚禁下去…
這樣當然不行。
姜纓把幾個為首的召集到一處,說了一個不算好辦法的辦法。
“啊,小纓,你是說要讓我們離開觀裡,到那百里外的紅蓮觀去?”
小道姑第一個就驚訝地叫起來。
這白雲堂差不多是她自小長大的地方,就好似她的家,如今居然要讓她遠離,當然情感上接受不了。
同她想法一樣的人還有不少,只有玄貞玄靜這些年長的,沒有立即出聲,反而等著姜纓說出理由。
她們議事的屋子裡,就連魏娘子都沒進來,只是在門外守著。
屋子裡開會議事的,就只有姜纓和七八個道姑。
姜纓壓低了聲音道,“這也是碧靈真人遺命之一,她老人家說過,若是京裡形勢仍然不見好轉,怕是白雲堂也沒法安寧,不如遠離避禍的好。那紅蓮觀的主持,是碧靈真人的師侄,想來也會樂意收留大傢伙的。”
如果在碧靈真人過世那兩天,皇帝就能尋到援軍,反攻回來,京裡的形勢就算得上塵埃落地,白雲堂許還能再苟安一時,然而如果皇帝遲遲未有訊息,那京中必然還有異動,這白雲堂身為皇家道觀,怕是還要再經波折,最後這些人的命運可就都玄之又玄了。
因為碧靈真人算準了,二皇子就算能掌控京城一時,以他不算正統的出身,沒有可倚仗的鐵桿勢力,只是借了寧遠王的勢和在暗處發動政變的出其不意,一旦皇帝一系的回過神來,二皇子是絕對抵不過的。
而寧遠王,之所以和二皇子結盟,也大約是抱著先把水攪混,看著皇帝幾個兒子窩裡鬥,然然自己好趁亂取利罷了。
不然為何他派出的只是一個庶長子和幾千暗線人馬?
而眼下不知因為什麼原因,逃出的皇帝似乎沒了音信,二皇子居然真得給他登了基,稱了新帝,這些日子便在京裡大肆封賞,又廣納妃妾,高寒也跟在裡頭狼狽為奸,混水摸魚。
二皇子還封了自己王府的舊奴為各路欽差,曉諭各省巡撫,讓他們都各表忠心,為新皇效命。
但大昭九個省,至少有四個是皇帝的鐵竿,而餘下的五省,兩個是大皇子勢力掌控著,一個則是由三皇子的岳父掌控著,另外兩個似乎沒有什麼立場,但離著京城的距離著實有些遠,能不能聽二皇子的還是未知。
還有在軍隊方面,如今大昭的重兵,幾乎都是在邊境地帶,加起來有二十萬之多,而二皇子能控制的,只不過是京城裡不到一萬的內城禁軍罷了。
如此的朝廷,又怎麼可能坐得穩?
莫說是皇帝,就是隨便哪個省的大員發了狠,聯合駐省的廂軍以撥亂反正的名義,殺到京城,都夠二皇子喝一壺的,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如今是二皇子要依仗寧遠王府,而且守著白雲堂的軍官裡,有不少都是寧遠王府的暗線,所以姜纓還能護著小道姑她們。
但如果外兵入京,天下大亂,到時也分不清哪是友哪是敵,對於亂軍而言,沒了護衛的白雲堂就是一塊看起來可口又不用多少代價就能得到的肥肉,而且他們也不會相信白雲堂所有的財富已被收割走,衝動之下,這些老弱婦女們就要遭殃了。
如果不是姜纓這一行人裡頭還有杜鴻重傷不宜挪動,姜纓自己也會想辦法離開京城附近的。
☆、九親密
姜纓透過魏娘子向高寒轉達了要將白雲堂諸人遠送的想法。
高寒倒是對這些人不大在意,不過是一群沒什麼本事的道姑而已。
這些人放在白雲堂裡,還要多安排人手來看著,而且白雲堂不對外開放,也就沒有從前的佈施講道收入,這麼多人住著也要吃要喝,而高寒已把白雲堂搜刮一空,再要花費,他就覺得是從自己的腰包裡拿出來的了,肉痛得很。
因此這些人從白雲堂消失,他倒是挺樂意。
當然了,高寒的一個幕僚也給高寒出主意,說是讓留下這些人,然後扶持一個聽命於高寒的觀主,再把白雲堂如從前那般對外開放,自然也會給高寒帶來各種好處。
高寒在心裡盤算了半天,還是放棄了這主意。
畢竟如果白雲堂多年的老底已被他吃盡,再要養肥可得不少時日,且這道觀又不是醉月樓,銀子可以嘩嘩得掙,還能得到三教九流的訊息。
這道觀來的大多是後院的女眷,上個香恨不得讓家中下人清場開道一個閒人不留,這種地方,又能有多少訊息來源?
況且那個見風使舵投靠高寒等人的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