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1、壹 獨居 。。。
落霞村是觀雲山下一座小小的山村,民風淳樸,若是說有哪一片土地可以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有世外桃源的名號,那落霞村真是當之無愧。不同於幾里外觀雲城的喧鬧與繁華,落霞村中人人穿樸素布衣,一日三餐也以粗茶淡飯為主。
傳說中,落霞村受到觀雲山上土地神的庇佑,年年風調雨順,秋日豐收。所以落霞村中大多村名都對觀雲山上山神有著虔誠的信仰,並在風水師傅斷定出的風水寶地建了一處道觀,設有兩三道士每日清掃地面,供奉香火。道觀裡頭有座泥塑,刻的是相貌和藹的老人一尊,紅衣白髮,笑呵呵的紅通臉蛋隱在一大把白色鬍子下頭。一日復一日的,都有不同人家前來拜跪,或求土地豐收,或求閤家美滿。這樣來來去去了幾年,道觀門檻處有一些深深淺淺的腳印子,而為觀雲山山神供奉的香火倒也從來未曾斷過。
在道觀旁邊,是一所小學堂,說起來,這小學堂的存在可是讓道觀中的道士頭疼極了。落霞村中大多數人都覺得兒女子孫繞膝玩耍是一種最大的享受,因此只要是成了親的人家家中必然有兩三個黃毛小兒,嘰嘰喳喳的好不熱鬧。隨著年歲過得久了,小孩兒們漸漸地長大,到了要讀書的年齡了,因為父母實在是不捨得讓孩子每天早晨抹黑起床趕那幾裡地去觀雲城中讀書,就乾脆送到那小學堂中,由教書先生為自家的孩子做做啟蒙,每天念兩句詩,寫三兩個字,看孩童一點點有了進步,雖然離做學問甚遠,但心裡總還是十分歡喜的。
學堂不大,孩子不少,且月月年年地越來越多。開始時只要想入學的孩子就可以直接對教書先生報道,而現在因為小小教室中容不下那麼多人,只好一一到先生那處登記去,分上午的批次和下午的批次。
午時,第一批孩子歡呼著從教室中魚貫而出,回家吃飯寫功課,恰巧能碰到第二批的孩子們到時候來上學。村莊小,半大小孩之間大多互相認識,孩子心性,見到相熟的要好的,難免手拉手嬉笑一會兒,或是玩鬧一下,這時,道觀中的道士就會不勝其煩地拿著一把掃帚出來,對孩子們裝模作樣地揮一揮掃帚,通常這個時候孩子們還都不怕,反而都對著道士做鬼臉,直到道士真的惱了,對孩子們吼叫出聲,那些頑童這才一鬨而散,一些往學堂裡頭走去,還有些結伴行走,回家吃飯。
學堂辦起的年歲不長,大約就幾年,而教書先生卻換了有三。前兩個都是以前在觀雲城裡做先生的,上了年紀回到村裡養老,閒著無事就順便接受了啟蒙老師的任務。然年齡實在是大了,面對吵吵鬧鬧的學生們,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沒做一年兩年的,就託病回去了。第二個先生走後,曾經有兩個月的空缺。在那兩個多月中,學堂一直關閉著,直到村裡一個從小飽讀詩書的年輕人站出來,接受了這一空位,學堂這才重新開設起來。
教書先生今年二十有二,姓傅,名書宇,在這小學堂中教書已經一年有餘了。每天早晨,天還矇矇亮之時,傅書宇便早早地起了來,喝過一碗小米粥,帶了幾個白麵饅頭,就匆匆趕到學堂去,根據每個人的座位,先將前一天的作業發下,然後找一張桌子坐下,安安靜靜地吃著饅頭,直到學生們一個個揹著布包,蹦蹦跳跳地跑進來,對傅書宇微微笑,清脆的聲音喊道:“傅先生好!”傅書宇也不答話,只是回一個禮貌的微笑,從不多說什麼。等孩子全都到齊了,傅書宇就整整衣衫,吩咐孩子們將竹片裝訂成的教科書拿出來,自己亦手執一卷,開始講課。傅書宇的聲音裡透著一股子淡淡的疏離,卻極好聽。
“好,大家把書開啟。今天,我要教大家一首詩,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維,大家先聽我念一遍。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歌描繪的是秋日夜間的場景……”
傅書宇的聲音不緊不慢,帶著淡淡的從容。教室的紙窗開了一條縫,他的聲音就伴著風,慢慢的飄散出去。溫潤如玉般,如同他給別人的感覺,簡單,乾淨,但總是無法親近。
落霞村的男男女女說起傅書宇,總是帶著深深的尊敬的。但凡村中有飽讀詩書者,以傅書宇的年齡的,大都胸懷一腔包袱,希冀去外頭闖蕩一番,而傅書宇似乎一開始就沒有這種想法,在沒有做教書先生之前,傅書宇也過著鋤地耕作的生活。
傅書宇的父母在他十八歲那年雙雙病故了,傅書宇三天不吃不喝,跪在父母墳前一身不吭,滴水未進,最後被人發現昏倒在墳前。從那以後,每當別人提到傅書宇時,總會搖搖頭,嘆息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