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
沒有溫度計,這個難不倒趙玲玲,她知道人體的面板是三十幾度,用手試水溫,在這個季節覺得溫熱,又不太燙手,那溫度就差不多了。在浸種的時候,要不斷地翻動番薯,以便讓番薯能夠均勻受熱。
浸種過後,就是番薯切塊。這個與土豆切塊育苗很相似。大約一兩的番薯,可以切成四五個種塊。
切塊是個精細的活計,只有趙父動手,切塊有專門的工具。被趙父小心地收藏著。那是一把一寸長差不多同寬的小刀。沒有刀柄,只是鈍口的那一側嵌入木塊中,木塊外纏了粗布和粗牛筋,方便握刀。小刀的刀鋒非常鋒利,趙父只在切土豆塊育苗的時候才會用,平時都會收起來,免得誰不小心割傷了。
將種塊切好之後。就是入床育苗了。大多都是露天的苗床育苗。可是焦家壩這邊,現在的氣候明顯要比很冷,這種情況下,出苗就會比較晚,這可愁壞了一家人。
“那咱就在炕上鋪個苗床咋樣?”趙瑤瑤提議道。
“那行,咱就用火炕。”趙父也點了點頭。
趙父點頭,是有依據的。他們家今年的土豆苗床,就有放在火炕上育苗的。這種出苗快,但是要控制火炕的溫度。一天要燒幾次炕,需要人精心照料。
趙父對於掌握火炕的溫度,還是挺有信心的。
最後,就將番薯育苗的苗床設在了新鋪子剛盤好的火炕上。苗床用的沙土也是挑最細最好的沙土,另外還攙和了倒的細細的糞土作為肥料,直到二月中旬。
在此之前的每一天,趙玲玲每天都要到苗床去看一下地瓜的發育狀況。
終於,在這天晚上趙玲玲有來檢視時。她將燭臺舉在苗床上,一點點的檢視。
“呀,發芽了。地瓜發芽了。”趙玲玲驚喜的叫了起來。
其實這地瓜名字的由來也是有原因的,就在第一次趙玲玲種地瓜時,說漏了嘴。其實這東西是從番外傳進來的,應該叫做番薯的。
有一次趙玲玲說話,把番薯說成了地瓜。為了圓話,她就說番薯長的像甜瓜,又是長在地裡的,就應該叫地瓜。其實她在她前世,一直都是管番薯叫地瓜的,反而很少叫番薯這個學名。
大傢伙都沒有疑心,反而很快地接受了地瓜這種叫法。因為地瓜這種叫法,比番薯更具有土語的味道,更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
焦母忙湊過來,接著燭光,真的可以看見苗床上冒出了短短的薯芽。薯芽很小,才剛剛冒頭,若不仔細看,還真的會忽略過去。
“真的發芽了。”趙瑤瑤也驚奇道。
趙父在外屋聽見了,忙進來,看見地瓜出芽,他們也都非常歡喜。
“這才剛開始那,”趙父高興過後,就說道,“這東西,比豆子還耗神,直到苗都長成了,才能鬆氣。”
“那是,”焦母笑著點頭,“做咱莊稼人,不容易。”
趙玲玲其實也知道這個道理。比如育苗,就需要耐心和技術。同是莊戶人家,有的人家就培育不好秧子,每年到該種各種秧子的季節,百花鎮的大集上,就會有賣秧子的,而且還很受歡迎。
“爹孃,這秧子總算是出來了,咱們一家人的苦心也沒算白費。”趙玲玲也很開心,在這古代落後的技術裡,又沒有大棚的培育,她真的怕不能成功,還好現在總是是成了。地瓜出了芽,沒幾天就長出了葉片。
第七十二章 春耕
不多久就是清明瞭,今年的清明和去年的也差不多,都是到山上去祭拜,到宗祠跪拜,就連子軒和陌陌也回來了。
清明過後轉眼就到了穀雨時節,就像詩中描述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又如“穀雨”兩個字所體現的,接連下了兩場透雨,焦家壩的春耕要開始了的春耕開始了。
趙玲玲一家,比別的人家更忙碌。她們一邊要顧著急著出來的竹筍,一邊趕著在這最適宜的時節,將地種完。在種地之前,一家人坐下來,仔細地規劃了一番。
今年,她們家現在前前後後加起來正好一百畝有畝地要種。溝村三十畝,焦家壩和溝村之間五十畝,再加上去年買的和原先就有的,雖然有犁,但要種那麼多的地,還要趕在這幾天完成,這也是一個很難以完成的任務。
“爹,這麼多地我們一家累死也種不完啊!”趙玲玲故意嘆著氣說道。雖然現在趙家作坊都顧著人,可在種地上趙父的思想還沒轉過彎兒來。現在恰好是個機會,轉變趙父思想的好機會。
“是啊,要不,把你們大伯、叔叔們請過來幫幾天忙?”趙父遲疑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