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部分(第3/4 頁)
姓或撤或逃,雖然將田地裡的莊稼儘量都搶收了,但總是還有些邊邊角角留了下來,可憐的韋和不得不派出部隊,去田家收割這些莊稼,以彌補軍中糧草的不足。
距離遼西郡城只有百十里地,韋和仍然沒有看到一支徵東軍的野戰部隊,而那些縣城,卻又一個個防備森嚴,韋和心裡開始打起鼓來。
是撤回去,還是就此打住腳步。還是一鼓作氣直逼徵東府的政治經濟中心積石城?在事先的推演之中,不管是田相還是國中的智囊們,誰都沒有料到是這種情況。在他們的預料之中,齊軍入遼西,一定會遭到遼西軍民的奮勇抵抗。而他利用騎兵的優勢,將這些抵抗一一粉碎在鐵蹄之下,用殺戮和鮮血瓦解對手的抵抗決心,營造出一種徵東府極強垮臺的氛圍,但現在,沒有抵抗。卻也沒有迎接。他面對的是冷漠。這片土地的冷漠。
連縣城韋和都沒有去打,去了遼西郡城又如何?韋和在永新停了一天,派出去的部隊,收回來的糧食湊巴湊巴,也可以用上四五天了,他左思右想,終於決定繞開遼西郡城,直奔扶風,赤馬。那裡,是高遠的起家之地,在徵東府,扶風更是有著至高遠上的地位。他不相信自己到了那裡,徵東府不動於衷,因為那裡不僅有高遠的家,還有高遠的祖宗墳墓。如果還是這樣的話,韋和不介意一把火將扶風燒成白地。
遼西郡城,郡守鄭均一如往常地批閱著堆集如山的各類文牘。現在遼西郡城之內人滿為患,為了準備這一次的大計,郡城周圍的百姓盡數被撤到了郡城之內,這些人的安置,對於任何一級政府來說,都是十分頭痛的問題,好在這些地方的百姓,都是整體地被撤入郡城,雖然進了城,但事先劃定了地方,仍然保持著原先的各級官吏管理,倒也沒有出什麼大亂子。雖然如此,鄭均仍然不敢掉以輕心。這麼多人聚集在郡城,一旦出了亂子,那就是大問題。
"鄭郡守。"門外響起急促的腳步聲,一名將領急奔而入,"韋和繞過郡城,往扶風方向去了。"
鄭均放下手中的筆,抬起頭來,呵呵一笑,"賊子入觳矣,這一路之上的順風順手,終於讓他放鬆警惕了,他是想去扶風,逼迫我們集結軍隊與他硬幹一場,哈哈哈,如他所願,在哪裡,他會痛痛快快地打一場的。"
將領亦是笑了起來,"打是有的打,可是對手卻不是他所想象的。只是鄭郡守,我們的騎兵能按時出現在扶風麼?"
"當然能!"鄭均微笑道。"我們遼西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韋和去扶風,如果公孫義與步兵他們不能按時出現在扶風,將韋和所部殲滅,那到時候我必然要與他們去分說個明白,這一次遼西全郡作出了這麼大的犧牲,如果沒有預期的收穫,豈不是白費了?"
話雖這麼說,但鄭均的話裡話外,卻充滿著自信。
遼西郡其實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如果將所有奔赴遼西的各地民壯,預備役集結起來,組成一支超過五萬人的軍隊,還是沒有絲毫問題的,雖然都是民壯,但其中夾雜了太多的退役軍人,以這些人為骨架的預備役,戰鬥力並不差,便如同秦國帝師李儒與王子嬴英在積石城看到的一般,徵東府的預備役士兵,換上軍裝,不輸給任何一個國家的常備軍部隊。
不過徵東府並不想用人命來堆砌一場勝利,他們要用一場大勝來給來勢洶洶,自以為勝卷在握的齊軍當頭一棒,新會,青龍山連二接三的抵抗,為徵東軍騎兵的及時趕回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韋和全是騎兵部隊,要想完完整整的殲滅這支部隊,最恰當的方法,便是以騎對騎,讓他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徵東軍的騎兵可以與東胡騎兵正面對壘而不落下風,又豈會將齊人騎兵放在眼中?
韋和對此自然毫無所知,正一門心思地奔向扶風,而在他急急趕路的時候,張鴻宇的新編第一軍穿過了新田,出現在了崤山關,看著滿地殘磚斷垣,張鴻宇真有些欲哭無淚的感覺,鄭曉陽,丁渭他們拆得開心,可自己接下來卻要面對田單的主力大軍一場苦戰了。
構建防守陣地,是他要做的第一件事,雖然崤山關沒有了,但這裡的險要地形仍在,就地取材,以地勢重新構建一個又一個的小型的要塞,那些遍地的磚石被重新利用起來,張鴻宇以前在積石城軍事大學作教官的時候,高遠的一篇關於複式堡壘連鎖防線的防守陣地論述被他完整地在崤山關複製了出來。一個又一個的高約五米的磚石結構的圓形碉堡被豎立了起來。每個碉堡之間相隔約二十米左右,內裡可駐紮三十到五十名士兵,配備足夠的臂張弩,床弩,牆體之上,看似是渾然一體的牆壁,但其中的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