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3/4 頁)
以弱鬥強的局面。
但是。就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對於金兵的來犯,岳家軍依舊選擇出城而戰,而不是歸縮在城內,據險而守。
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之所以充滿了懸念,是基於當時可憐的交通和通訊條件;資訊的極端閉塞,給指揮者的判斷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正因為這個緣故。當完顏兀朮滿懷希望地趕到穎昌府城下,映入他眼簾的,卻是排列整齊,嚴陣以待的岳家軍時,完顏兀朮突然呆住了。
彷彿被人當頭淋了一盤冷水一樣,完顏兀朮一時沒了主意。
眼前的這支岳家軍是怎麼回事,該不會是從天而降吧?
行軍佈陣有兩樣事情最為忌諱:一是摸不清敵方的意圖;一是己方的行動被敵方牽著鼻子走。
英明神武的完顏兀朮終於明白過來,不單自己在不停的調兵遣將。變換戰術,岳飛也在沉著應對,甚至料敵先機。
看著眼前這支軍容整齊的岳家軍,完顏兀朮突然有一種無所遁形的感覺。
但是,無論完顏兀朮願不願意,到了這個時候,也只有頂著頭皮硬上。
他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穎昌城的背後就是開封府。在兩者之間再沒有州府級城市。
換而言之,它既是岳家軍要收復舊都佔據河南的最後一塊跳板,也是大金國方面保住河南最後的防線。
它是雙方的天王山,誰也輸不起。
一旦金兵輸了。開封府徹底變成了一座孤城,他完顏兀朮除了棄城而逃之外,別無他法;相反,假如岳家軍輸了,丟掉了穎昌城,失去了大部分的糧草,馬上前功盡棄,不得不撤退收兵。
大戰終於開始了。
金兵的進攻戰術非常的簡單………因為金人以騎兵為主,就用騎兵直接掩殺過去,然後安排步兵在後面跟上掩護。
完顏兀朮這種簡單化的安排,引起了不少後人的詬病和批評,原因是騎兵與步兵的配合,有多種戰術可以選擇,而這些戰術的威力都比實戰要大得多。
純粹從技術的層面看,這種想法是對的。
只不過具體到這一仗,他們的想法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簡單化的安排是完顏兀朮所能採用的唯一一種戰術;越簡單越好,越複雜越容易導致失敗。
之所以會這樣,問題就出現在那些步兵的身上。
雖然所有的史料都沒有記載步兵的詳細數字,但是既然金兵號稱十萬大軍,而其中騎兵只有三萬名,那麼金營中步兵的數量怎麼說也有好幾萬人。
而這幾萬人大多是籤軍………也就是完顏兀朮新抓來的壯丁。
PS:謝謝zhuxyhh01大大、靚女007大大的打賞和支援。
第三百六十二章: 潁昌大捷(二)
憑什麼說完顏兀朮的步兵大多是臨時抓來的壯丁?
從一開始順昌之役的大敗到剛剛結束的小商河之敗,完顏兀朮已經連續輸掉了六、七場硬仗;在這些敗仗中,除了在第一次郾城大戰中,完顏兀朮只帶了一萬五千純騎兵外,其餘的戰役都是好幾萬的混合兵種之間的作戰。
當金兵失敗的時候,騎兵們或許還能夠逃脫得掉,對於只能用兩條腿走路的步兵而言,死亡和潰散是他們最有可能的下場。
這裡的潰散是指,步兵們逃離開原來的部隊,各自回家去了。
經過連續六、七場的失敗,他完顏兀朮的麾下還有多少萬步兵供他揮霍?
正因為如此,跟天朝解放戰爭後期的國軍一樣,臨時抓壯丁是完顏兀朮用以增加兵力的唯一途徑。
與完顏兀朮的簡單戰術相比,岳家軍的戰術要複雜一些。
最高指揮官王貴的做法是:三萬重灌步兵在正面一步步向前推進,與金國的騎兵硬扛;八百騎最精銳的背嵬軍由岳雲率領,強行衝入金兵的陣地中,搞亂和衝散金兵的陣型;餘下還有三千踏白軍的騎兵,就交給董先負責,一來保護城池不失,二來作為戰役的預備隊,以防戰場上的突發情況。
很明顯,王貴把決戰勝利的鑰匙放在了贏官人的身上。
假如岳雲和八百背嵬軍打得好,成功地打亂了金兵的部署,岳家軍勝利在望。
相反,假如岳飛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甚至在金兵陣中被圍殺掉,那王貴三萬步兵可就慘了。
千萬別拿豆包不當乾糧。
只要是騎兵,對上步兵就有天然的優勢,更何況那三萬名騎兵是他完顏兀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