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第1/4 頁)
次鏖戰,不僅不落下風,還重創了遠征的金軍。只是在反攻金國時,還力有不足。
而在西方,還有一直虎視眈眈的西夏。
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下,女真人還能傾盡全國之力來應對岳家軍嗎?
女真人發展得太快了,國土面積驟增千百倍,第一代的戰士們卻死傷老病,很多時都是契丹、奚、漢人等異族軍隊在支撐門面。
尤其是在漢地,岳飛連戰連捷,金兀朮想徵兵,都沒人搭理。在這種局面下,憑什麼說岳飛潛力以盡,完顏兀朮將反敗為勝?
潁昌之戰,是奪河南的天王山,誰贏誰勝;而過了河南之後,黃河北岸一馬平川,直到燕雲都無險可守,這一點是兩宋戰史的鐵律,任何人無法扭轉。
當此時,在純軍事角度來看,岳家軍已成無法遏制之勢,復開封、渡黃河、收復河北甚至奪燕雲都在意料之中。
至於所說的物資糧草,更是不值一談。
中原大地上全是漢人,軍隊可以無限制擴充,物資可以每到一地隨時呼叫,聯結河朔的成功讓岳飛再不用顧忌前三次北伐時的糧草問題。
前面是一條光明之路,如果岳飛能夠繼續向前,他將贏得一切。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岳飛回來了,帶著無數的百姓和勝利的果實回來,還有滿肚子的怨憤、失望、甚至還有茫然和無奈。
回到鄂州基地之後,朝廷隨即送來了大批的賞賜。
按理說,這些賞賜都是岳飛應得的。
不要說岳飛,就是張俊和王德這兩名率先撤兵的將軍,都得到了臨安府朝廷給予的戰鬥英雄級別的待遇。
結果是,在臨安府官民的一片噓聲之中,張俊和王德兩人兩袖金風胸配紅花,得意洋洋去西湖划船玩去了。
岳飛的做法與其他人截然相反,他把朝廷的賞賜全部推了回去,而且在回函之中的遣詞造句充滿了稜角,讓某些人坐立不安:“今則虜騎寇邊,未見殄滅,區區之志,未效一二。臣復以身為謀,惟貪爵祿…萬誅何贖”!
岳飛這封回函大概的意思是:什麼功勞都沒有,還要為自身打算,貪圖錢財官位,殺一萬次都不夠。
很明顯,岳飛的話中有話,直指秦檜、張俊、王德等人,讓這些人對號入座,正視自己拙劣骯髒的勾當。
緊接著,岳飛再次要求辭職。
PS:謝謝zhuxyhh01大大、錯花心大大、靚女007大大的打賞和支援。
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個原因
形勢一片大好之下,為什麼高宗皇帝還非要岳飛收兵不可?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說法;而其中最流行的一種說法,非“把柄論”莫屬。
“把柄論”的支持者認為,金國的手裡拿著南宋高宗皇帝最為擔心和致命的一個把柄………高宗皇帝的同父異母大哥,前朝的欽宗皇帝趙桓。
“把柄論”的說法是,一旦岳飛真的攻入金國,把欽宗皇帝迎接回來;或者岳家軍把金國打急了,金國也會把欽宗皇帝給推出前臺,讓前方將士、南宋朝廷以及高宗皇帝難堪,甚至能夠威脅到高宗的皇位,云云。
“把柄論”的理論根據是:欽宗的帝位是源自於他的父親徽宗皇帝,而高宗的帝位是源自於張邦昌的贈送,或者說是間接源之於金國。
也就是說,雖然欽宗已經淪為金人的階下囚,但只要他一天不宣佈放棄帝位,他趙桓依舊是宋朝法統上的正宗皇帝;而在任的高宗皇帝趙構只能算是臨時暫代,又或者說是違章撍建。
“把柄論”最重要的一個論據就是完顏兀朮的遺書………《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完顏兀朮在他的遺書中如此寫道:“吾天命壽短,恨不能與國同休。少年勇銳,冠絕古今。事先帝南征北討,為大元帥左都監,行營號太子軍,東遊海島,南巡杭越,西過興元。北至小不到雲城,今契丹、漢兒、侍吾歲久。服心於吾。
吾大慮者,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聞韓、張、嶽、楊,各有不協,國朝之幸。吾今危急,雖有其志,命不可保。遺言於汝等:吾身後,宋若敗盟,任賢用眾,大舉北來,乘勢撼中原之心,復故土如反掌,不為難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謹守,忽忘吾戒。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議計,擇用為輔,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公,併力破敵。如此又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為國朝患害。無慮都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