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2/4 頁)
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城臺上建有城樓 ,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接著就是三大殿。
太和門內,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裡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多多按照旅遊指南,開始遊覽故宮她從神武門 從午門進入紫禁城,然後沿著中軸線依次參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
御花園位於北京故宮中軸線的最北端,在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公元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園中不少殿宇和樹石,都是十五世紀明代遺物。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遊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御花園佔地一萬一千多平方米,全園南北寬80米,東西長約140米,有建築二十餘處。園內建築布【炫】局對稱【書】而不呆【網】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築,無論是依牆而建還是亭臺獨立,均玲瓏別緻,疏密合度。
御花園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佈局緊湊、古典富麗。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欽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邊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於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廈;南邊的萬春亭和千秋亭,為四出抱廈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頂是天圓地方的重簷攥尖,造型纖巧,十分精美。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倚北宮牆用太湖石疊築的石山“堆秀”,山勢險峻,磴道陡峭,疊石手法甚為新穎。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後重陽節登高的去處。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存古樹160餘株,散佈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餘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多多看著此情此景,不禁有種不虛此行之感,尤其是站在亭子裡的時候,四周的植物散發出大量的靈氣,讓多多舒服的想睡覺。瓶頸處居然還有一絲波動,這讓多多大喜啊!導遊在前面帶路,多多跟著往亭外走,突然,一股濃郁的靈氣好像風一樣從身邊一閃而過,多多的臉上的笑意就越發濃重,這花園……呵呵,可真是不簡單。
就是不知道,這花園是出自誰的手筆,這花園居然被擺成了一個天然的聚靈陣,不怪那元靈會在這裡流連千年啊!真是好大一個便宜啊!多多笑得嘴吧都要咧到耳朵後面去了。
參觀完御花園,大家透過御花園左側的門進入西六宮依次參觀儲秀宮、永壽宮、鹹福宮、長春宮、太極殿,然後出內右門回到乾清門廣場,東行進入內左門,又依次參觀東六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乘乾宮、鍾粹宮。
導遊的膽子也挺大的,特意帶大家去東六宮的東筒子,傳說那條路被稱為陰陽路,每到有人走過時路面會變成是一陰一陽,人走陽面鬼就走陰面,人走陰面鬼就走陽面。但是人如果走在中間的話,那鬼就無路可走了,走100步就會被撞。
多多他們好奇心特重,三種都走了,卻沒有被撞,大家都很興奮,覺得她們解開了了陰陽路的謎團。殊不知那些小鬼們正看著他們傻樂呢!因為太陽太大,多多帶了一副看起來像墨鏡似的法器,透過它可以看到很多人肉眼看不到的地方,當然這裡不是指細菌,而是那些所謂的靈體,魂體等。第一遍走的時候,多多還沒注意有什麼特別,只是覺得從青磚處冒出的小草,有被踩踏的痕跡。第二遍走的時候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