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3/4 頁)
網這些應用功能的創新,並非是它一定會受到網友喜愛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在於飛書網內在的理論構架,相比於當下為數不多的網際網路社交網站,飛書網有三大創新:
一是飛書網抄襲前世facebook,細分網際網路市場,將飛書網定義為一個向已存在的實體社群提供輔助的網路線上服務網站,這個實體社群也就是大學校園。
二是飛書網是限制使用者註冊,來建立理想的線上服務。飛書網鼓勵使用者實名註冊,上傳真實照片,讓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互相分享現實生活中的樂趣。
三是飛書網的基本理論模型是六度分割理論。在這之前,很少有哪家網際網路公司真正將這個理論運用到網際網路當中。在蘇信印象裡面,首次採用這個理論並且取得成功的是facebook,但facebook現在還沒有面世。
其實早在1967年,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stanley、milgram就創立了支撐sns社交網站的六度分隔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也就是說,最多透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按照六度分隔理論,每個個體的社交圈都會不斷放大,最後成為一個大型網路。facebook面世之後,這個理論成了支撐社會性網路(socialworking)的核心思想。
在蘇信看來,這些核心理論框架的創新,保證了飛書一定會受到使用者的喜愛,但是他同樣也很清楚地意識到,相比於後世的facebook,以及後世人人網的前身校內網,飛書還是有太多的不足,功能不健全,技術構架薄弱,域模型簡單粗糙等等問題。
其實這也是迫於無奈,僅憑方林一個人是絕對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
天才如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前期,僅僅只是定義為一個向校園實體社群提供重要資訊和交流服務的校內網;天才如馬化騰,qq前期也是個連離線留言都沒有的簡易點對點即時系統。
總而言之,一個剛剛誕生的網際網路產品能夠虜獲使用者的心,不在於這款產品多麼完美,而是它的創新,它的與眾不同吸引到網友。
而想要留住這些使用者,那麼必須不斷地修繕產品,不斷地增加富有創新的功能。不過,這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大業,蘇信還需要構建一個強大的技術團隊作為支撐,才能讓飛書以及華信資訊走向輝煌。
程式製作好後,接下來便是一些細瑣雜事,拿公司執照,買伺服器,招聘員工,租寫字樓。
蘇信親自去人才市場上把各個位置的員工招滿,至於技術型員工,方林拉了三名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的鐵哥們,全部是在網際網路技術方面有很強造詣的技術宅男,精通程式編碼。
起初他們被方林喊來測試飛書網,只是稍稍測試了一下,就看出了飛書的潛力所在,並且全部被蘇信的奇思妙想所折服。要知道,製作一款程式的真正難點並不是在於程式編碼,而是如何去創新這款程式。
就好比facebook,並不是其他網際網路高手做不出來,這個世界上比馬克·扎克伯格厲害的程式設計高手比比皆是,只是沒有人能夠想到校園sns這個絕佳的創意。馬克·扎克伯格想到了,所以他是當之為愧的天才。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適應於任何領域,尤以網際網路為甚。
蘇信抄襲了馬克·扎克伯格的創意,讓中國版的facebook提前面世。這在方林三名精通計算機應用的同學看來,實在是太過牛逼。因此面對蘇信丟擲的橄欖枝,他們樂意之極。
本來他們和方林一樣,都有留學美國前往矽谷打拼的念頭。但現在面對著中國網際網路首款定位於校園的sns,他們準確地意識到這款sns的巨大潛力,便拋下了留美的想法,決定留在華信公司,在中國網際網路這片風雲激盪的戰場闖出一片天地。
就這樣,以方林為首,四名南召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的高材生,組成華信資訊的技術團隊。
而至於華信公司的辦公地址,蘇信看中了南召大學附近新開的一棟樓盤。不過整棟樓是租不起的,現在是創業初期,砸那麼多錢在門面功夫上也是浪費,他只是租了一層寫字樓。
二零零三年八月十八號,飛書網正式上線的日子。
這一天,必將被載入世界網際網路史冊!
華信公司總部。
蘇信把所有員工召集起來開會。
方形辦公桌前,蘇信正坐上面,他的左邊是方林,右邊是魏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