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2/4 頁)
烏青色的天空露出白色光束,東邊的雲層鑲上一層金邊,旭日朝陽漸漸爬上東山,蘇信才挪動了下有些僵硬的雙腿,然後有條不紊地穿衣,刷牙,洗臉,然後回到書房,開始看書。
擺在書桌上的,不是蘇信馬上要學的高二的新課本,高二的幾門課程他已經全部自學弄懂了。
書桌上的是高三的書籍,大多殘破老舊,顯然是蘇信多次翻閱造成的。蘇信抽了一本高三下學期的數學教材,翻開封面,前面十多頁都佈滿密密麻麻的筆記。
這是蘇信的習慣,他喜歡在書本上做題目,演算推理過程,然後把一些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寫在課本之中。虐待書本,有種成就感。
直到107頁的微積分內容,才露出空白之處,蘇信拿起黑紅兩支水心筆,邊看邊演算。
在枯燥繁複的演算中,時間悄悄地溜走。
到了早上九點半,媽媽謝小芬推開了書房,見蘇信正聚精會神的做題目,心裡很是欣慰,儘管她早就知道,蘇信每天都五點鐘起床看書做作業,但每次看到兒子如此勤奮努力,依然會感到欣慰,還有點心疼。
她走過去,溺愛的摸了摸蘇信柔軟的頭髮,說道:“兒子,媽做好早餐了,先吃飯吧,待會兒還要去學校報道。”
“哦,好。”
蘇信放下筆,伸展了下有些僵硬的脖子,起身離開書房。
吃過美味早餐後,拒絕老媽陪同他一起去學校報道的意見,蘇信獨自騎著腳踏車,前往一中新校區——五榮冠!
五榮冠是裡津市一中的新校區,位於新建的市政府大樓正對面的五榮山上。因為裡津市政府搬遷過來,帶動了這片區域的繁榮,如今的五榮山已被現代化機械推平,到處大興土木,商業街,高檔小區,高樓大廈林立。
五榮山早已不復存在,徒有一個名字而已。
九月初,天氣炙熱,豔陽高照。
蘇信騎著腳踏車,沿著一塊銜接一塊的香樟樹樹蔭,一路駛過這片在後世成為裡津市最負盛名的經濟區,不由地心下感嘆:
不管在那個時代,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要以犧牲環境外代價,五榮山如此,三十六灣也是如此。
來到五榮冠校區,蘇信在車棚裡停好腳踏車,隨著前來學校報道的學生走進校園內,匯成一股巨大的人流,大多學生對這塊將要陪伴他們兩年的新校區深感好奇,四下打量新校區的風景。
一進校門,便能看到一塊巨大的石碑,佇立在一棵百年槐樹下,上面雕刻著四個染著紅漆的遒勁有力的大字——厲學力行!
裡津市一中的百年校訓——厲學天下博志之書,力行世間公平之事!
再往前走,是一個足球場,足球場入口也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足球場的歷史。蘇信也知道,在2000年,香港慈善家霍英東先生捐贈兩百萬給裡津市一中,修建了這個足球場,為了感謝霍英東的善舉,這個足球場被命名為英東足球場。
而在足球場的左側,是宿舍樓和教師家屬區,全是嶄新的高檔樓,右邊是五座教學樓,環形結構銜接一片,中間是帶噴泉的花壇,與之毗鄰的是辦公樓體育館圖書館,三者成品字形。校園內種植了大片的香樟樹,其間點綴著各類蘇信叫不出名字的花樹,環境優美,風景如畫。相比於舊校區,五榮冠少了份歷史積澱感,多了份現代化氣息。
如此高階上檔次的建築格局,落在蘇信這個從後世重生回來的人的眼裡,也不落俗套。
他心下驚歎裡津市一中的財大氣粗。其實要說起來,近年來一中擴大招生,招收了大批交了建校費的學生,導致裡津市一中這所百年名校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總體成績下降,幾次全市高校評比都沒有拿下第一。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群學生口袋裡的人民幣,為一中裝點門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只是稍稍打量了下五榮冠校區的環境,蘇信便拿著成績單,前往教務辦報道。並沒有出現什麼差錯,如他所料,他所在的班級是裡津市一中唯一的一個文科重點班——422班。
那個時代依然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條。所有的高中學校都重理輕文,裡津市一中也不例外。高材生差不多全在理科重點班,一中有六個理科重點班,而文科只有一個。
在蘇信填文科的時候,好些人不明白蘇信為什麼會這麼做。按理來說,他的數理化生物四科成績是裡津市一中最好的,曾經創造過五科大滿貫的戰績,這項紀錄從來就沒有人超越過。
蘇信不學理科,絕對是暴殄天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