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1/4 頁)
蘇信合起筆記本,站了起來,向方林說道:“方林,你帶領技術團隊,秘密研發微博,此為絕密研發任務,只能是元老級別的核心員工才能參與。”
“好。”方林鄭重地點頭,臉上的神色充滿了嚮往和迫不及待,他已經能夠想象得到,又有一款偉大的產品將誕生於他的手中。
蘇信把目光轉向趙新民,道:“老趙,你儘快完成華信資源整合,為未來的飛書全方位的娛樂互動平臺打下基礎。另外,關於華信的財政收入,現在華信的盈利的重心肯定還是放在廣告業務上。”
趙新民點頭:“這件事情公司一直在做。”
蘇信滿意地點頭,繼續道:“老趙,飛書的下一步,要加大力度搞名人策略,建立廣泛的“資訊源”。藉助如今的飛書的影響力和資源,不惜餘力邀請大批各行各業各領域的名人,哪怕是虛左以待,奉為上賓,也要把他們拉到飛書註冊賬號。”
趙新民眉頭一皺,接話道:“飛書一直在搞草根名人策略,效果也不錯,只是如果加大力度,邀請那些明星名流,一方面對公司的財政支出有影響,另外就是,這些明星的價效比,未必就比得上草根名人。”
其實,飛書上早就有了名人認證的功能,也有不少的草根名人和明星歌星的大v,只是真正在飛書上認證大v的超級巨星,和各行各業各領域的名人很少罷了。
“我這麼做,是為以後的微博內測上線作鋪墊。儘管按照我說的去做吧,不會有錯的。”蘇信笑了笑,趙新民的話,讓他不由地想起了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不是中國第第一家微博,但它為什麼能夠成功?
絕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新浪微博的名人效應。這個想法並沒有錯。本來在普通人眼裡,明星們都是很神秘的存在,現在忽然大量的大v在新浪微博的上冒出來,自然引起網友們的圍觀。
之前,蘇信一直致力於在飛書網上搞草根名人策略,其實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是新浪的名人策略的窮人版罷了。
但在蘇信看來,新浪的“名人效應”,只是新浪微博成功的表面原因。新浪微博的成功,離不開新浪的企業文化和它的戰略目標。
微博的定義是什麼?透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資訊的廣播式社交平臺。這一點,恰恰契合了新浪一直在堅持的企業定位:做中國的新媒體網路人!
這才是新浪微博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實,在微博出現之前,中國即便有了網路,使用者獲取資訊的方式和渠道基本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網友們透過什麼瞭解資訊?門戶新聞?這是相對官方的媒體寫的;論壇?針對性太差。
而微博這種平臺出現後,新浪利用部落格時代的名人資源以及各領域資深人士迅速建立起來的“資訊源”,才是其成功的關鍵,根本上改變了使用者獲取資訊的方式。微博上更及時,更深入,更互動甚至更內幕,而且,這種話語影響力帶來的成就感讓各領域專業人士更是趨之若鶩。
在中國網際網路進入微博時代的早期,騰訊就沒有下好這關鍵的一步——意見領袖,後期乏力也在於沒有高質量的聽眾,話題影響力自然不如新浪。至於搜狐和網易,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平臺,沒有必要弄一個更差一點的平臺。因而,除非在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否則很難引起使用者關注。
言而總之,在蘇信看來,新浪微博的成功,在於新浪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就是做中國的新媒體網路人!
雖然是複製美國“推特兒”(twitter)的模式,但是在使用者體驗上,新浪微博更近一步。新浪積極的投資廣告和名人效應,這樣才如此迅速擴大了它的使用者群和使用者量。所以,後世的微博時代,新浪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在中國網際網路上,誰也不可能擊敗新浪!
讓蘇信值得慶幸的是,新浪部落格是在2005年9月份才上線的,距離現在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它的各領域資深人士建立起來的“資訊源”,還是個空中樓閣,僅存在夢中,更別說搗騰微博,成為華信的攔路虎了。而且,微博的祖宗“推特兒”(twitter)也是在2006年3月才面世的。
開發微博,蘇信有的是時間,並不著急。
他也堅信,微博面世的時刻,就是華信涅槃的時刻!
……
303。第303章 我的川
蘇信和與方林、趙新民討論完華信公司的下一步規劃後,已經到了中午,三人吃過豐盛的午餐,蘇信離開華信總部。現在趙新民來了,蘇信終於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