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部分(第1/4 頁)
不過,這些東西只是部分原因,文總考慮的還有更多。載人航空是很好,其研究在未來有很大用途,但是短期內是沒有經濟利益的。因此進行肯定是要進行,但是目前航天口的重點應該放在衛星的設計與發上。另外,文總手裡有著後世成熟的航天資料,他未想過從小太空船開始一艘艘的手工製造測試再打上去。他準備的是一步到位,一開始就搞那種設計完整的大型太空船。
…………………………………………………………………………
蘭州,3303所(彈道導彈研究所),“東風”專案組。
在“嫦娥”專案組的專家們還在為載人航天延期遺憾不已的時候,“東風”專案組的人卻是在歡慶勝利了。
“文總,東風三型的所有測試已經全部完成,截止上個月,已經進行15次發射實驗,全部取得成功。我們專案組經過討論,認為可以定型生產了。”所長文凱向前來視察的文德嗣彙報道。
“射程和載荷是多少?精度是多少?”文德嗣問道。
文凱答道:“最大射程5500公里,可攜帶一枚2500公斤的彈頭,或三枚分導彈頭,命中精度1000米。按照核武器所提供的資料,2500公斤載荷可以搭載一枚300…500萬噸的熱核彈頭,或者三枚50萬噸以下的熱核彈頭。”
“5500公里?”文德嗣點點頭沒有馬上說話,轉而看起旁邊的地球儀。
陪同他來的總參謀長辛傑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在旁邊說道:“文總,5500公里已經夠了,如果我們在燭龍群島(新西伯利亞群島)或冰火半島(勘察加半島)發射,可以覆蓋美國本土絕大部分地區。如果在裡海旁邊發射,可以覆蓋全歐洲……”
“嗯,那麼就可以定型了!”文德嗣笑著對專家們說道。
“哦!!!”眾人立刻歡呼起來。
等到眾人平靜下來,文德嗣繼續說道:“但是東風三型也只是開始,這還不夠。我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研究打得更遠,載荷更大,精度更高的導彈……”
“是,文總,我們下一步是準備研究射程8000公里的東風四型……”
比起“嫦娥”專案組,“東風”專案組的進展更快,畢竟他們的東西要單純得多。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兩款導彈正式定型,開始批次生產並列裝部隊了。也就是東風一型和二型,東風一型是程序彈道導彈,最大射程800公里,可攜帶1500公斤的彈頭。東風二型是中程彈道導彈,最大射程2700公里,可攜帶2000公斤的彈頭。這兩款導彈都已經可以作為核彈的載具了。
第471章新的黃河
ps:6000字大章求票
…………………………………………
共和2769年(西元1928年)1月15日,漢京,總統府。
“文總,黃河治理專案已經接近尾聲,目前一切順利。現在還剩下一些掃尾工作,三月份就能徹底完成。按照我們的計算,如果繼續保持黃土高原的植被,新河道會非常穩定,至少200年不會有問題。”張立錚笑著說道。
“我們這個黃河工程前後歷時十六年,總共投入了勞動力1350萬人,涉及九個省,其中用到的現金和物資摺合人民幣2300億元,無論是投入人力還是耗資,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但是這筆投入是絕對值得的!”
“十六年啊,整整十六年,總算把這個黃河搞定了……”文德嗣以手加額,感嘆道:“這黃河可真難搞啊,怪不得歷朝歷代都把治黃當做重中之重,幸好有了現代科學,要不我們也拿它沒辦法。”
水利部副部長李儀祉一臉敬佩的說道:“文總,您說得對,沒有現代科技成果,我們無法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強力的政府。也只有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能完成這樣的超級工程!”他說得非常真誠,沒有一點兒故意奉承的成分。
在原時空的歷史上,李儀祉就是著名的水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現代水利建設的先驅,牛得不得了的大牛,在之後中國水利口的專家裡面,他的徒子徒孫是最多的,可謂牛魔王級別的超級大腕。在本位面他的命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文總當然不會放過這麼碉堡的人物,在1906年7月就派人把他給“截胡”了。
那會李儀祉同學還在北京京師大學預科德文班讀書,他被文總撈過來之後,就成為了星科留學計劃的第一批留學生。與原時空一樣,他去留學的地方還是德國柏林皇家工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