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部分(第3/4 頁)
這場戰爭打了五年多,最後是巴拉圭徹底撲街,割地割了16萬平方公里。巴拉圭河以北割讓給巴西,畢爾格瑪佑河以南則割讓給阿根廷。
最重要的是,巴拉圭的人口由原來的五十三萬剩下不二十二萬,其中男人佔不到三萬,而且大多數是小孩、老人和傷員。由於男人大多死在戰場,因為男人不夠,女人們為了爭男人而展開了激烈地競爭。巴拉圭社會因而變成了一夫多妻制,一個男人必須負責幾個甚至十幾個女人的生育。戰後五十年,有百分之八十的小孩是同父異母的私生子。
另外,之前老洛佩斯幾十年的種田成果全完了,巴拉圭的國家基礎建設幾乎全被摧毀,經濟活動也完全停頓,還要承擔總額高達十三億九千萬比索的戰爭賠款,還被解散了軍隊,被巴西軍事佔領了6年。可謂是撲街撲到街尾去了。
巴拉圭本來就只是個小國,因為小洛佩斯總統的盲目自大居然同時惹上了巴西和阿根廷兩個大國,可謂是花樣作死。老洛佩斯在強敵環繞的環境下,保持國內近50年的和平發展,結果他那破兒子上臺不到5年,就把老爸的家底都敗光了,真是典型的敗家子!
結果這還不算完,那場慘烈的巴拉圭戰爭才過去55年,這傷疤還沒好呢,現在他們又忘了當年捱打的慘狀了。現在居然又準備和玻利維亞做過一場了。
不過,說起來他們這次的對手玻利維亞也是混得挺慘的,自從獨立以來對外一敗塗地,與周圍國家的戰爭全都跪了,現在的領土只有剛獨立時的三分之二左右。
………………………………………………………………
“呃,這次巴波衝突的起因,除了之前的領土糾紛,最大的原因是去年有一批歐洲商人在在大廈谷西部邊界地區的安第斯山脈腳下發現了石油,所以嘛……”卡富爾說道。
文德嗣有些不以為然:“那裡確實有石油,但並沒有多少啊,大廈谷是以天然氣為主,石油只是附帶產品……”來自後世的文總當然知道那邊有些什麼資源,石油有倒是有,但不多。
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現在準備爭奪的地盤就是大廈谷。大廈谷又名格蘭查科,是世界上最荒涼的地區之一。大廈谷東鄰巴拉圭河、西鄰安第斯山脈,是一片乾旱的半沙漠地區。在此之前大廈谷地區的唯一有意義的經濟價值在於從當地生長的白堅木中提取的丹寧,以及大量可供牛群食用的牧草。
這裡是當年西班牙人留下的爛攤子,在南美各國獨立之後,這塊地盤就一直成為兩國的爭議地區。
玻利維亞人認為自己西班牙殖民政府法理上的繼承人,所以理所當然是大廈谷的主人。然而玻利維亞與大廈谷地區實際上卻聯絡甚少,沒有玻利維亞人居住在大廈谷,也沒有人去開發那裡貧瘠的資源。玻利維亞政府卻沒有任何開拓大廈谷地區的行動。
而巴拉圭的開拓者們很早就開始在大廈谷地區放牧牛群了,他們還在當地建立了從白堅木中提取丹寧的工業設施。巴拉圭政府積極開發該地區,他們讓從來自各地的移民在大廈谷定居,並且把大片的土地出售給阿根廷的土地開發商和牧業公司。還有就是巴拉圭的主要民族瓜拉尼人,無論在文化上還是語言上,都與大廈谷地區的居民淵源頗深。
當西班牙的統治結束時,巴拉圭對大廈谷的權利要求是建立在實際使用和佔有的基礎上的,而玻利維亞的權利要求則是建立在法理和理論上的。這種爭議就不是短時間能說清楚的了,說得難聽點兒,他們都是殖民者,這裡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
如果局勢就這樣發展下去的話,雙方的衝突可能並不嚴重,玻利維亞雖然聲稱對大廈谷地區的主權,但是他們對這一荒原地區根本不感興趣,而巴拉圭則會不聲不響地慢慢繼續開發這一地區。
然而在1884年,玻利維亞輸掉了硝石戰爭(南美太平洋戰爭),他們的沿海地區全部割讓給了智利。這樣玻利維亞就成了一個遠離大海的內陸國家。這年頭沒出海口的國家是註定強大不起來的,所以玻利維亞急於重新尋找一個出海口,要搶回原來的地盤就要和智利做過一場,雖然這也是個選擇,但是終歸不是太保險。
要知道,現在的智利比原時空還強,不但是槓槓的南美三強之一,還和頂級列強中國的關係好得很。中國對於銅礦一直以來就是如飢似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銅礦出產國,智利是中國的重點貿易物件,每年都要從智利進口大量的銅精礦,大約佔據了智利銅礦出口總量的75%,僅僅去年出口給中國的銅精礦就達到了200萬噸。
尤其是一戰開始後,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