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文員大驚,連忙說道:“科長,公司的命令是不能……”
陳斯堂毅然說道:“你不用管,一切責任我來承擔,你們繼續招募……我去給公司發電報解釋……”
…………………………………………………………
隆昌,星科水泥廠。
就在陳斯堂去發電報的時候,文總正在陪同四川總督錫良視察水泥廠。
這個水泥廠是利用買下的一座磚瓦作坊改造的,說是改造其實和新建也差不多,除了那塊地皮和留下的窯工,已經和磚瓦作坊沒有任何關係了。當初買下這座磚瓦作坊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位置好,距離煤礦和石灰石礦都很近,方便原材料供應。
水泥廠的主要裝置是從美國買來的大型迴轉窯兩臺,四臺生料磨,四臺水泥磨,都是眼下最先進的。當然,這些“先進”裝置在買來之後,都經過了再次改進。隆昌這裡有著水泥所需的所有原料,石灰石、粘土、石膏,還有燃料煤,非常適合建立水泥廠。
建水泥廠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個時候的中國要啥沒啥,水泥也不例外,因為都是洋貨,價格貴得令人髮指,而且還只有上海、天津等幾個沿海大城市有買的。上海那邊現在每桶(175公斤)單價10元,算下來每噸就要57元,這還不算運費。
這個價格都還是因為這幾年賣家多了的原因,1900年以前甚至買到過20元一桶。而在歐美,1個銀元就可以買兩桶水泥,帝國主義真是太孃的黑了。
文德嗣要搞建設,這水泥的消耗量可不是個小數字。要是都按這個坑爹價格去買,那就是腦殼進水了。文總才不想當這種冤大頭,就算錢來得容易,可也不是這種用法嘛。
水泥廠在前天就投產了,看著忙碌的工人,和堆成小山的水泥桶。錫良很高興的問道:“星海,這是這座洋灰廠產量多少?”
“星海”就是文德嗣的表字,上次去見錫良,人家就問起他的表字,文德嗣就隨便起了一個。這個表字的含義就是“我的征途是星星的海洋”的意思。
文德嗣答道:“總督大人,水泥廠目前的產量是每天360噸,如果按桶算,就是每天2050桶……”
“每天2050桶?”錫良先是一驚,然後大笑:“好好好!袁世凱、周學熙等人籌辦的啟新洋灰公司,產量不過每天700桶,你這裡是他們的三倍!哈哈哈……”
文德嗣開始有些納悶,心想老子的廠產量比別人高,你這麼高興幹嘛?
錫良得意的說道:“建水泥廠,咱們四川雖然沒爭到第一,但產量卻是當之無愧第一。而且,啟新公司要明年才能投產,現在中國的本土洋灰,就只有咱們四川能生產了……袁慰亭、周學熙都是洋務老手,這次卻落在四川后面了……”
聽到這裡,文德嗣總算明白總督大人為啥這麼開心了,原來這也能和政績掛鉤啊,我靠。好吧,還有比贏了袁世凱的原因。
要說能力,錫良在清末督撫裡面,也是能排進前五的人物。他也很想做出一番事業,但四川那悽慘的工業基礎和坑爹的交通,根本不可能和湖北、直隸這些地方比,這讓他感到壓力山大。尤其是他的人面沒有袁世凱那麼廣,手下沒有擅長洋務,熟悉現代工業的人。現在終於有了文德嗣這個洋務人才,還在水泥工業走到了袁世凱前面,他自然是開心了。
與興奮的錫良不同,文德嗣對這個水泥廠實在沒啥感覺。每天360噸的產量實在太低了,要放在後世,也就是個鄉鎮企業的水平,是屬於被強制“關停並轉”的物件。
當然比起鄉鎮企業,這個水泥廠至少在環保上做得比較好。在23世紀,環保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辦廠要考慮環保,幾乎成了一種本能。文德嗣也不例外,即使這個小水泥廠,他也竭盡所能的安裝了除塵器和消音器,修了隔音牆。對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等廢氣,現在還沒辦法,只能等一段時間,再安裝回收系統。
接下來,錫良又參觀了附近的星科磚瓦廠,這也是在原來的磚瓦作坊基礎上徹底改造的機械化磚瓦廠,同樣是出於環保考慮,這裡的產品不是當時常見的粘土實心磚,而是後世流行的頁岩磚和煤矸石磚,兩種原料在隆昌都很豐富。
第23章擴充
這次錫良的視察,是從白馬工業區開始的,最後一站就是隆昌的星科焦化工廠,由於焦化工廠的東西比較複雜,現在還在建設中,估計要年底才能正式投產。但是進度也讓總督非常滿意。
參觀結束後,錫良大感滿意。他說道:“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