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對於清末的革命黨,文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主要就是因為這些組織都太過散漫,太過中二,做事缺乏組織,都是憑著一腔熱血。這些年來,無數志士犧牲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行動中,讓人感到說不出的惋惜。
中華有如此之兒女,所以才能歷無數艱難困苦,終綿延不絕。革命雖然難免犧牲,但革命黨卻全無組織,更無計劃,圖然犧牲瞭如此之多,有很多的犧牲卻是完全無謂的。這種情況不但光復會有,其他的入同盟會、興中會也無一例外,甚至更嚴重。
從十九世紀末,革命者們就開始起事。但如果革命黨有決心有毅力,踏踏實實,籌集的資金不用來起事,部分用來經商,以獲取資金,掩飾身份;部分用來宣傳,組織革命力量。咬緊牙關,花上五到十年的時間,全面的投入到思想的宣傳鼓動中去,並且努力構建和健全一個嚴密的革命組織,培養革命所需的人才。
起碼可以掌握新軍中的相當部分人員,影響大部分人員。並且在革命成功後,可以儘快穩定地方,接管政權。何至於辛亥以後,手中全無資金不說,組織建設更是一塌糊塗。不要說軍隊抓不住,連政權運作的人員都不夠,還得保留大量清廷官員,最後在袁大頭的面前步步退讓,困窘如此,最終竟戰亂數十載。
而革命黨的行動計劃,更是業餘到的天雷滾滾的地步。天曉得他們是怎麼想的,居然主要是模仿當時西方偵探小說中的情節來制訂行動計劃。這簡直讓人哭笑不得,也是能亂模仿的嗎?人家小說主角是有豬腳光環,有作者大神罩著,你革命黨可沒有啊。文德嗣覺得,革命者們沒被這種腦殘行為全部坑死,還能做到如此地步,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文德嗣扳著指頭,把這些革命黨的罩門一一指出後,官靜的臉色可謂風雲變幻,精彩極了。
這時候的革命者沒幾個是傻子,說他們是精英也毫不為過。只是當局者迷,且受到歷史侷限性的影響,有些事情根本沒有想過,所以才會出現造成此種局面。現在被文總捅破了這層窗戶紙,以官靜的智商自然是立馬反應了過來。
沉默了片刻,官靜的臉色終於平靜了。他站起來,向文總一揖到地,說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古人誠不欺我!學生再三思量,目前局勢確如先生所言。我革命黨人今後如何行止,還請先生教我……”官靜態度大變,開始還有些自傲有些矜持,現在已經改口稱自己“學生”了。
“呵呵,鄙人倒是有一些想法,我等可以共同探討。”文總拿出了兩本列印的檔案交給官靜。“您先看看這個……”
“這是……”官靜接過一看,一本是《革命組織之建設與人員培訓》,一本是《革命計劃及方略》。
事後諸葛總是比事前諸葛容易得多,在後世,不知有多少關於清末革命的討論,相關論文更是汗牛充棟,制訂的革命計劃、各種總結教訓更是多不勝數,不但有眾多專業人士,更有多如牛毛的軍迷、偽軍迷參與,網上一搜一大堆,其中也不乏精品。
文德嗣的這兩份資料,就是從資料庫裡眾多精品資料裡,經過精心選擇、綜合、修改而成。那本《革命組織之建設與人員培訓》基本上照抄了後世紅黨的相關檔案,只是稍微做了些修改。雖然後世對紅黨有褒有貶,但誰也無法否認,它的組織建設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也是最合適中國的。這種現成的成功組織的經驗,當然是要大用特用。
這兩本資料都是集合了千萬人的智慧結晶,自然是非同小同,看得官靜不時擊節讚歎。
“先生驚才絕豔,學生拜服……”官靜看完後,捧起兩本資料恭恭敬敬的還給文總。
這下子,他是心服口服了,能先於眾人發現問題,已經是大才了,如果同時還能提出解決辦法,那更是不得了。但如果還能有施行這個解決辦法的實力,那就更是牛叉到爆了。文總既能發現問題,也能提出解決方案,更有讓這個方案實行的能力,官靜同學當然就只能跪了。
官靜無疑是屬於天才類的人物,這種人一般都是目無餘子,眼睛長在頭頂上,能讓他們看入眼的人那是鳳毛麟角,更加不要說什麼納頭就拜。就像現在,雖然他是光復會的骨幹,但是對於光復會的態度,只能說是把會員們當做幹事業的同志,最多對其中少數幾位比較欣賞,根本談不上什麼忠誠。
不過這種天才人物雖然很難有忠誠的物件,可當那個物件一旦出現了,很容易就會轉變為難以動搖的鐵桿粉絲。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很多,比如諸葛亮、周公等等。
文德嗣對現今事態的剖析和計劃書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