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第2/4 頁)
各個主要戰場都派了分團;而且人數也多。很多國家最多就是派幾個人意思意思;就連美國、義大利、日本這樣的列強也不過派了幾百人;而中國卻一口氣派了將近66人;即使分散了在幾十個地方;這人數還是很誇張就是了。
歐戰打得最激烈的地方是西線;而西線最激烈的地方就是奧爾良了。因此這裡也是各國觀察團的重點觀察地點;中國觀察團往這裡派了60多人。
奧爾良是法國的歷史名城;歷史上;奧爾良所在的盧瓦爾河谷是法蘭西皇室的發源地;這裡擁有大量的城堡等各種歷史古蹟。
而且;這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奧爾良被英*隊包圍;形勢非常危急;史稱“奧爾良之圍”。如果奧爾良淪陷;那麼在當時的英國傀儡勃艮第公爵約翰的“幫助”下;法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都將淪入英軍的掌控之中;英國國王將變成法蘭西的主人。
但是我們都知道;法國人只要是在矮子、外國人或女人的帶領下;戰鬥力就是槓槓的。而在當時恰好有一個人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那就是年僅17歲的少女貞德;她既是女人又是矮子。在貞德的領導之下;法國人就爆種了;英國人就跪了。是役;法軍大敗英軍;奧爾良最終在142年6月b日解放。從被包圍到擊敗英軍;歷時僅9天。奧爾良的解放成為百年戰爭的重大轉折點;也改變了歐洲歷史的發展程序;而貞德也成了法國的民族英雄。
不知道算不算巧合;在這個時候;法國人也是在奧爾良擋住了德軍的攻擊;不過當時的敵人英國此時卻成了不可缺少的盟友。因為有貞德的典故;法國政府此時也在大力宣傳“奧爾良精神”;試圖讓這裡成為歐戰的轉折點。有這種想法當然是好的;不過他們似乎忘了;“法國人只有在矮子、外國人或女人的帶領下;才能發揮戰鬥力”這條鐵律;而現在的法國三個條件都不具備。
此時;兩軍陣前硝煙瀰漫;槍炮陣陣;他們正在進行一場數千人規模的“日常”作戰。是的;戰爭打到現在;這種程度的作戰只能算是“日常”了。
只見一個團的英軍在炮火掩護下;向對面的德軍陣地發起進攻。大約半小時後;這群英軍就被猛烈的火力打了回來。現在戰爭已經陷入僵局;整條戰線上都是這種營團級規模的日常戰鬥;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
在幾公里外的一座山坡上;一群外*官正在用望遠鏡觀察這次戰鬥。他們身後的營地立著多個國家的國旗和紅十字旗;表示這裡的中立性質。在德軍陣地後面;也有同樣的觀察員營地;在這裡也能看到。
“哎;又失敗了;這個英國團至少損失了四分之一以上……”
“德國人的戰鬥力真的很高;他們的火力配置也很合理……”
“英國人的進攻戰術還是太保守;他們應該……”
“德國人也好不到哪去;他們也無法突破英法的陣地……”
觀察員們一邊看;一邊記錄;還用各種語言交流著。在這些人裡面;中國人佔了一半左右。
“看來騎兵的衰落已經無法挽回的結果了;怪不得軍委不肯組建大建制騎兵部隊……”楊寧嘆了口氣;有些蕭索的說道。
楊寧以前是在解放軍動物學校當“弼馬溫”;呃;調教軍馬。他是不太滿意這種工作;一直申請到一線;中日戰爭爆發後;終於如願以償。到了第三騎兵旅於了一段時間的營長;戰爭期間也立了些戰功;不過比起其他部隊;騎兵們的表現完全不起眼。基本上就是在於一些如追擊潰逃敵軍、穿插、偵查、巡邏等任務;主攻什麼的根本輪不到他們
昔日的“戰場之王”騎兵;現在卻淪落成打雜的部隊了。作為一個騎兵軍官;面對這樣的局面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楊寧再不舒服;也沒辦法。因為騎兵的衰落是歷史的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技術的進步;步兵和炮兵又重新奪回了屬於他們的榮譽;騎兵就只能躲在牆角畫圈圈了。
中日戰爭結束後;楊寧積功升為上校;這時上面給了他三個選擇。一個是去新組建的裝甲部隊當團長;一個是留在騎兵旅當副旅長;最後一個就是回動物學校當副校長。對楊寧來說;最後一個選擇就算了;“弼馬溫”他是當膩了
對於前兩個選擇;他猶豫了很久。從專業和愛好角度來說;去騎兵旅當副旅長當然是最合適的;但從個人前途和歷史的發展來看;當然是裝甲部隊更好;更符合歷史潮流。儘管這個時候的裝甲部隊也沒有表現出什麼狂霸酷拽叼的威風;恰恰相反;他們在戰場上還出了不少洋相;戰場上掉鏈子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