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2/4 頁)
們的條件很簡單,將兩國邊界恢復到西元1858年之前的狀態……”顧維鈞拿出一張地圖攤在桌上,指著地圖說道。這是一張中俄兩國的邊境地圖,上面用不同顏色清楚的標註了俄國在1858年之後,透過幾次不平等條約從俺大清那裡獲得的地盤。
第一次是《中俄璦琿條約》,是沙皇俄國和俺大清於1858年5月28日在璦琿(黑河)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即外東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讓領土最多的條約。
第二次是《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1月14日在北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再次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第三次是《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稱《塔城議定書》,是1864年(同治三年)10月7日簽訂。沙俄由此割佔中國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湖南北(烏梁海十佐領)約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第四次是《伊犁條約》,1881年(光緒七年)2月24日。該條約令俄國割佔了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其實,在原時空歷史上,在1911年時還有個《滿洲里界約》,毛子又吃了幾百平方公里。當然在本位面就沒有這個條約了。
一看這地圖,克倫斯基臉色一下子就綠了,他現在已經明白中國人打的算盤了。
太卑鄙了!居然想趁機佔我們大俄羅斯的便宜!他頓時跳了起來,大聲喊道:“這不可能……這不可能!這幾條約全都是合法的,雙方都已經執行了,這是不可能改變的!”
第325章西門縣長
ps:剛才網路不好,老是延遲。順便求票
………………………………………………
共和2758年(西元1917年)7月7日,臺灣省琉球市琉球縣。
在歐美列強們人腦子打成狗腦子的時候,中國卻在埋頭種田。藉著歐戰的春風,中國這幾年來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能達到25%以上,簡直是夢幻般的速度,用一句歌詞形容就是“感覺像在飛”。
國內發展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那是一點兒不誇張,很多人只要離開家鄉超過一年再回去的話,可能就不認識路了。尤其是在那些新領土和海外省,這種變化尤其明顯。除了發展當地經濟的考慮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就是以此吸引內地的移民,第二就是為了更快的消除和淡化當地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加快“民族融合”的速度。
琉球縣就是這樣的典型。
琉球縣是一個成立不到五年的新縣。1913年中日癸丑戰爭後,中國收回了全部琉球群島之後,將其設定設定為琉球市,劃歸臺灣省。琉球市被分為一區三縣,即:那霸區(琉球本島南部)、奄美縣(包括奄美群島和藺草群島(原名:吐噶喇群島))、琉球縣、琉南縣(包括琉南群島(原名宮古群島)和八重山群島)。
琉球縣是三縣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轄區主要是琉球本島的中部和北部,琉球群島的其他島嶼,以及東面400公里之外的大東群島,面積約1250平方公里。在全國範圍來看,千把平方公里的地盤絕對不算小,內地的很多縣也就是這個水平。但琉球縣人口卻只有12萬人多點,完全無法和內地的縣級單位比擬。
琉球縣的治所在琉球鎮,該鎮相當於原時空後世的日本沖繩市、宇流麻市,以及北谷町、嘉手納町、讀谷村、北中城村等幾個地方。除了琉球鎮之外,縣政府還下轄了名護鎮、金武鄉、歸仁鄉、國頭鄉等四個鄉鎮單位。
縣政府大樓是一棟五層的紅磚樓,縣長西門吹雪此時正在五樓的辦公室裡理公務。
“西門縣長,這是上半年的縣內各項資料統計匯總……”秘書把一份檔案放在他桌上。
“好的,謝謝。”西門對秘書點點頭,就接過來看起來。
“農業產值比去年同期上漲29%,工業產值比去年同期上漲78%,第三產業產值比去年同期上漲146%……”西門一邊看,一邊自言自語道:“看來今年本縣的糧食總算能夠自給了,這裡的土壤太不行了。柴油樹和橡膠樹的產業鏈還不錯,看來這個產業還有上升的空間……”
琉球島資源貧乏,土壤瘠薄,傳統農業不好發展。西門上任後,就大力推動的經濟作物的栽培,除了柴油樹、溫帶橡膠樹這種新作物,甘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