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部分(第3/4 頁)
,只是裝置沒那麼大。這些矽晶棒除了少數送往成品實驗室外,其餘被小心封裝好之後,裝入回返貨車送回地面的實驗室進行切割。當這批矽晶棒在地面一露面,所有人眼睛都直了。眾人都被這些個巨大的怪物雷到半響無語。
地面的晶圓實驗室很快地切割分析了這一批矽晶棒,結果發現,這批矽晶棒切出來的大部分都是高品質的磊晶圓,生產晶圓比例很少,而瑕疵品的測試晶圓幾乎找不到。再分析過軌道晶圓實驗室最後總結出來的流程與損耗後得出了結論。至少在矽晶提純與長晶方面,軌道晶圓實驗室的產品良品率比地面實驗室高十倍,成本則只有五分之一,因此效率是五十倍,再考慮低重力環境下四至五倍左右的生產速度,晶圓實驗室很快就得出了與光纖實驗室相同的結論:應儘快於軌道上建設軌道晶圓廠。而這時搞成品生產的那幫傢伙也跳了出來說,軌道的環境使得積體電路和光伏電板的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良品率則增為原本的兩倍,總之同樣要求儘速將地面工廠遷往軌道上。
當然,文德嗣也很想,但問題是工廠不是說遷就遷的。遷廠本身還算快的,在地面把工廠裝置安排封裝到貨倉中,再打上軌道去就好了。問題是工廠一打上去,接下來就要往上運送材料,並把成品運回地面來。但是現在的通天橋的電力卻是大大不足的,一天只夠跑六趟。
天宮一號的測試基地運轉半年後,再頑固的人也承認,必須加大現有的通天橋投射量。一天六次貨物投射,總計4320噸的貨倉,或者3960噸的貨物是遠遠不夠的。是的,也許軌道上沒有太多的新造建築需求,但是別的不說,光是目前投射的幾座軌道工廠群,其產能就受到材料限制。軸承滾珠也就罷了,這個數量多但是質量小,基本不太佔運輸噸位。但是泡沫金屬和新型合金這類東西在將最初的樣本送回地面分送各工廠測試後,現在全國的各種軍工廠全部要求大量供應,有多少要多少,甚至連民用企業特別是汽機車廠也打聽到訊息來要求供應。
最初火箭組的主任工程師錢學森認為,可見的未來十八年中軌道上不會有2600萬噸的運輸量需求,因而對文德嗣對於收回成本的把握感到疑惑。現在他明白了,短期內確實可能不需要在軌道上建造2600萬噸的建築體。但是僅僅是送上軌道來加工處理的材料,比如說泡沫金屬的製造,光是一天一班車,一年就有近二十四萬噸。而看各地工廠開過來的需求書,就是一年造2400萬噸他們也可全部吃下,他們恨不得把全部的鋼材都換成泡沫鋼。
至於那些新型合金就更不用說了,這可是文德嗣親自去了一趟太空,現場指導他們搞出來的。在製作時,文德嗣還一時技癢,在爐前親手操作,煉了幾爐新型合金出來。
還有就是之前搞出來的“銅龍”高能電池和鎢晶須裝甲。這鎢晶須在太空中的生長速度和質量也是遠超地球,而且成本和廢品率更是大幅度降低。而這個高能電池之所以還沒升級到“金龍”,就是因為地球上無法生產出滿足要求的鐵鈉合金。但是一旦進入太空,這些生產上的困難都不復存在了。
這些樣品被一一送回地球,在測試之後,專家們都瘋狂了,效能引數都是大幅度上升,從提高了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不等,而廢品率也減低到了一個難以置信的程度,至於成本也是幾倍的降低。於是他們都紛紛要求搬家,把這些工廠全都搬到太空去!
是的,在通天橋建造之前,這些需求一個都不存在。但是當通天橋建完,天宮一號設立完畢,經過短期試驗後,立刻憑空生出一個巨大的市場與無數的需求。
更加不用說,還有製藥、化工、農學、生物等等各種領域的產品,這些東西都在一一測試,並都取得難以置信的成功。現在這些領域的專家們在測試了從天宮一號送回的樣品後,全都頭頂青天,狂喜亂舞了。紛紛要求把工廠搬到軌道上去。
而這麼多的工廠,這麼多的產品需求,這就需要很多的能源,準確的說就是電能。現在中國的這些太空軌道工程在發展上的最大限制有兩個,一個就是通天橋的運力,另一個就是能源。
前一個問題另說,暫且不提。先說說這個能源問題,因為太空不同於地球,這裡的氧氣都是從地球送上來,或者依靠光合作用製取的,數量都有限,所以不適合建立火力發電站。這樣的環境自然也不適合建立水力、風力、潮汐、地熱等等性質的發電站。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中,只有太陽能電站和核電站才適合。
核電站當然是最給力的,功率大,搞一座就夠很多設施使用了。原時空的歷史上,美蘇在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