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部分(第1/4 頁)
布,也不能形成完美的球形,所以基本上是做不了的,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但是這東西在太空中製造起來非常簡單,就是使用電爐把送來的鋼錠融化成鋼水灌入鑄模,再用噴頭向鋼水中打入氫氣混合攪拌,氣泡自己就會均勻的分佈在鋼水內部,並形成完美的正球形,隨後在靜置冷卻之後,便成了高效能的泡沫鋼材質的鋼板鋼樑。
當生產流程確定後,同樣由地面建造了貨倉工廠,經由通天橋打到軌道上,再由駁船推至工廠軌道。而一個泡沫鋼生產貨倉只要獲得充分材料供應,能夠日產650噸的鋼樑或者板材。天禾集團高層經過考慮過後,打了四個泡沫鋼生產艙上工廠軌道去,並透過通天橋每天提供一次發射,也就是1/6的運量,供應軌道工廠660噸原料鋼材與所需氫氣等原料(貨車的空重是60噸,最大載荷660噸)。如此滿負荷運轉下,便可年產。7萬噸的泡沫鋼材。其中的七成被裝上返回貨車運回地面,同樣銷售給軍工產業。而其餘三成則留作軌道建構物的建造。這泡沫鋼正是宇宙飛船與空間站的絕佳建造材料。
然後就是各種特殊合金的冶煉工廠,也被陸續發射了上去。在無重力的條件下,即使是比重差別很大的兩種金屬,也能實現完美的混合,這就使得太空冶煉廠可以冶煉出很多地球上無法生產的合金,比如說鋁和鎢的合金。還有目前在軍工專案中大量使用的鐵鋁合金,這東西在地球上生產一直是個大問題,成品率不能讓文德嗣滿意。
但是在太空冶煉也完全不同了,想不成功都難。何況還可以做成更輕的泡沫化鐵鋁合金,這更是不得了的東西。用重量比水還輕,強度比鋼還高的鐵鋁合金製作的飛機,想想都覺得酸爽。
接著是光纖,自從1913年中國做出了各種鐳射後,文德嗣便組織人員開始研究光纖的生產,但是直到到30年代,花了整整二十幾年的時間,成果卻很有限。不是說這時作不出光纖,而是以此時的工藝技術,生產光纖的成本高到讓文德嗣無法接受。
光纖的基本材料就是玻璃纖維,這是一種很細的玻璃絲,直徑為幾十微米。但是因為太細,在生產的時候非常容易斷裂,因為一旦長度達到一個門檻,沒等到液態的玻璃絲凝固,就會由於受到重力而被拉成小段,而這嚴重限制了光纖的長度。
一般來說,越細的光纖則效率越高,通訊頻寬越大。但是越細的光纖也就越容易受重力影響,長度就必須做的越短。即使在原時空的21世紀初,15微米的光纖長度頂多十幾米,而50微米光纖頂多作到百多米長度。只有大於100或200微米的較粗光纖才能在冷卻時耐得住線材本身的重量,可以做到幾百上千米。而這還是經過近三十年研發的成果,在此之前光纖只能做的很短,因此長程的光纖骨幹中間需裝上大量中繼器,造成其價格居高不下。
而在本位面的30年代,即使是文總使出了種種手段開掛,進展速度也還是不大。直到去年,100微米粗的光纖長度只能做出二百米左右,再長就非常容易斷裂,勉強等達到原時空21世紀初頭幾年的水平。研究小組這最近十年的研究重點放在改進玻璃液中加入的材料,以及調整冷卻速度,以使其能夠在冷凝時能耐的住更多的重量,從而做出更長的玻璃絲。但是依照目前的進度估計,恐怕還要花上個十幾二十年的時間。
好吧,這個成績在當時人看來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對於文德嗣來說,卻是遠遠不夠。當然,我們知道,塑膠也能做成光纖,但是塑膠光纖也只是便宜,效能還是遠遠比不上玻璃光纖的。
然而,通天橋完成後,這種難題就迎刃而解。
文德嗣一聲令下,光纖小組將一套生產機器安裝到貨倉中,打入軌道進行實驗。而其結果令他們震驚。100米,500米,1000米,2000米,4000米……10000米!他們不斷拉出更長的光纖使之冷卻,卻沒有一條在冷卻時折斷,其可以延伸的長度還沒有看到盡頭!而這個光纖的直徑僅有10微米!
這真是太……太……太踏馬帥了!在場的試驗人員都被雷得外焦裡嫩,風中凌亂了。此後他們不需要再考慮斷線問題,而可以把精神放在改善光纖光學效能上,而不必因為斷線而需要加入緊固材料,進而對光學效能方面做出妥協。
經過三個月的測試,光纖試驗小組提出報告,建議完全放棄地面上的光纖生產線,全面轉向軌道工廠生產!
然後的專案,就是半導體的矽晶圓生產了。這是一開始就列入計劃表的優先選項,目前受到所有人的關注。矽晶圓的用途可不僅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