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部分(第3/4 頁)
棒,打著社團旗號,在長街上站在兩排互相瞪眼。一邊的旗號是“喧譁上等”,一邊的是“基樂往生”,呸呸呸,是“極樂往生”,“極樂往生”!反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雙方的艦艇陣容都是非常的強大。日本海軍算得上全家大小都出動了,他們所有的十艘正規航母、四艘輕型航母、二十艘戰列艦、十六艘重巡洋艦,等重型艦艇全都到了。此外還有三十多艘輕巡洋艦和八十多艘驅逐艦。
美國海軍也毫不示弱,他們以十六艘戰列艦、八艘大型航母、十艘重巡洋艦為首,帶著二十餘艘輕巡洋艦和六十多艘驅逐艦。雖然看起來他們似乎要比日本的少點兒,但是請注意,這只是他們不到一半的家當。還有一半在太平洋呢,而且他們的戰艦明顯要更新,戰列艦可都是十六英寸以上的主炮,可不像日本還有好些十四英寸級別的戰列艦在湊數呢。嗯,金剛、扶桑、伊勢,說的就是你們。
日本海軍艦隊的帶頭大哥自然是大和、武藏這兩艘最新的大和級戰列艦,而美國的代表則是那四艘依阿華級。順便說一句,本位面的大和級和依阿華級都和原時空的同名作有很大區別。
大和級還好些,至少外表差別還不算太大,除了那門讓人詬病的155毫米副炮被改成了一座四聯裝40高炮,別的炮位都和原時空的差不多。當然,所有的155毫米和127副炮全部換成了從中國引進的130毫米高平炮和75毫米高炮,這兩種高炮都是配有vt引信的,其他的小口徑高炮也換成了中國標準的40、20兩種口徑。當然,其他的火炮、雷達、聲納、火控系統等電子裝置,動力系統、船體鋼結構以及裝甲鋼等子系統,都下比原時空的大和級有了極大的提升。
比如最大航速這一項,本位面的大和級因為採用了燃氣輪機系統,功率達到了18。8萬千瓦(25。2萬軸馬力),最高速度就達到32節,可以輕鬆跟上航母編隊。而且動力系統省下的重量和空間,被用來增加動力系統防禦和增加燃油搭載,使其續航力達到了一萬二千海里,而且這還是全電推的戰列艦哦。
完全可以這樣說,本位面的大和級如果對上原時空的同名產品,一打二都不是問題,沒辦法,火控和主炮、炮彈、裝甲等各方面都差太多了。如果是遇上敵方飛機的話,其防空能力更是比原型起碼要高五倍以上。
大和級的改變雖然很大,但主要還是在內部和各個子系統,比起原版,至少外表差別還不算太大。但依阿華級就完全不一樣了,要是來一個剛從原時空穿越來的軍迷,恐怕打死都認不出這是依阿華級。
本位面的依阿華級變化太大了,首先就是主炮也換成了十八英寸口徑,最大的變化還是在於它的艦體。因為本位面的巴拿馬運河船閘在一戰期間被擴建加寬了,從以前的33。53米寬、12。55米深,擴大到了72米寬,24米深。所以美國就不用因為巴拿馬運河的寬度和深度頭疼了,他們本位面的依阿華級也就可以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因此依阿華級原始型的排水量就漲到了6萬3千噸,艦體寬度放大到了39米,和大和級差不多。
本位面的依阿華級也是一波三折,它原本是一戰後期設計的,用於對抗德國的俾斯麥級,後來因為戰爭提前結束,又加上西班牙流感肆虐,建造就暫停了。等到西班牙流感過去,海軍假日又開始了,於是剛剛鋪好龍骨的四艘依阿華級就被拆除。
後來1936年賣給蘇聯的兩艘,就是依阿華級的改進版。美國一邊賺到錢了,一邊也趁機積累了經驗,等到1935年海軍假日快要結束的時候,因為德奧合併造成的噸位爭議,再加上蘇聯那四艘超級戰列艦的刺激,使得各國都不想繼續華盛頓條約。於是美國佬就趁這個機會耍了個花招。他們在1936年6月宣稱要上馬四艘條約型戰列艦,用於取代艦齡超過18年的四艘加利福利亞級老式超無畏艦,實際上卻是進行了再次設計的新依阿華級。
等到1937年1月1日,海軍假日正式結束,英國因為擔心西班牙內戰會引發世界大戰,就掀起了造艦競賽,以吸引各大列強注意力。各國在氪金大建,揚基佬就馬上就原形畢露,宣佈了自己大建的新依阿華級。
也就是說,其實現在的依阿華級從首次設計到完工,中間足足折騰了23年,期間圖紙大改了兩次,可謂是建造週期最長的軍艦了。但是這麼久的時間也不是白費的,他們有著充分的時間來完善自己的設計,加上蘇聯自願來當小白鼠,給美國練手,這一級戰列艦的設計是非常成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缺陷。
新依阿華級擁有九門ma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