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2/4 頁)
壞處的事情。
“陛下,臣有事奏。”
一個穿著三品官袍的文官老夫子站了出來,曾毅也不知道這官員是哪個衙‘門’的,不過,看這架勢,應該不是什麼無名之輩。
官場上,尤其是年紀大的,只要是三品上的大員,除去極個別的,如同上官武那樣被劉健給臨時提拔上來的。
其餘的,只要是自己慢慢熬到三品大員位置的,全都是不能小覷的。
文官不比武官,官職很虛,根本就算不得什麼,文官的官職,那都是有數的,一群人盯著的。
一旦位列三品大員,若是在有些許什麼過錯,只要不是大罪,至多,也就是告老還鄉就此了結,就沒人會在予追究了。
這是朝廷的一種規矩了。
畢竟,十年寒窗苦讀,方才成就了今日的地位,這也等於是朝廷給讀書人的一種特權吧。
而武官,在開國年代,是重武輕文,那個時候,武官的特權也是不少的,可是,一旦國泰民安,武官的特權就沒了,哪怕是三品武官,也是沒這種特權的。
也只有位列二品、一品銜的武官,才會有這些特權的。
看了這站出來的官員一眼,正德雖是皇帝,可是,對下面的官員,除去六部尚書及內閣諸位大學士能叫出名字外。
其餘的,也就是眼熟,是叫不出名字的,畢竟,正德這個皇帝,是非常的不稱職的,連早朝,都沒上過幾次的。
“今日早朝,諸卿可暢所‘欲’言,所論之言,無論涉及何,盡皆恕其無罪。”
正德肅然開口,這話,卻是等於給了滿朝文武一個辯論的機會,或者說,這已經是等於在給百官一個暗示。
曾毅的奏摺已經唸了出來,而皇帝,心裡,也是同意了要裁撤詔獄的。
只是,現在,繞不開祖宗這一關,若是百官能想辦法繞開,那,這詔獄,就裁撤了,若是繞不開,那今天這事,就當是沒說了。
“老臣謝陛下隆恩。”
不管怎麼著,站出來的官員先是衝著龍椅上的正德皇帝拱了拱手,然後,方才不緊不慢的道:“錦衣衛,起與太祖皇帝……。”
“然,太祖皇帝之所以設立錦衣衛……。”
有了正德的話,雖說這站出來的官員在那朗聲說著,可是,大殿內,卻也已經有了小聲的議論。
從這些議論聲中,曾毅也算是知道了這老者的身份,是禮部的左‘侍’郎薛華,六十多歲的高齡了。
此事,既然牽扯到了祖制,那,自然還是要讓禮部的官員站出來打頭陣,這才是最為合理的。
且,禮部,平時,管的就是這些,讓他們打頭陣,這也是他們的分內之事了。
“後,太祖晚年,下詔,廢了錦衣衛,且,毀了錦衣衛的刑具。”
“由此可見太祖皇帝的心思,錦衣衛,只是一時之需,待國泰民安了,自然是要廢除的。”
“而成祖皇帝,重開錦衣衛,亦因…………。”
“時至今日,國泰民安,錦衣衛雖可保留,但詔獄酷刑,卻損我大明國威,有損我大明顏面,我大明泱泱大國,以仁…………。”
“此時,留下錦衣衛監察之職,廢除詔獄,亦是太祖皇帝、成祖皇帝所想,亦然…………。”
禮部左‘侍’郎薛華的話,聽起來,並沒有多少的引經據典,甚至,稍微有些樸素,可是,曾毅卻明白,這是薛華刻意如此的。
若不然,薛華這麼大的年紀,又是常年呆在禮部的,豈會只有如此的文采?
只是因為所有事情,總是要有循序漸進的。
有些大招,是要留在最後的。
若是一開始,就把大招給用出來了,萬一中間出了什麼意外,那,該如何應對?
是以,現如今,群臣們就算是一個個的站出來引經據典,也都會是琢磨著龍椅上的正德皇帝的心思的。
除非正德覺得不滿,甚至,又有留下詔獄的心思,若不然,那些大招,甚至是不可能出現的。
“臣以為,禮部左‘侍’郎薛大人言之有理。”
又有官員站了出來,同時,大殿內的議論聲,也越發的大了,到處都是嗡嗡作響。
高坐在龍椅上的正德,怕是在也聽不到什麼清晰的話了,只不過,正德仍舊沒有開口,下面官員的那些辯解,他本來也就是聽不懂的。
今天正德這麼做,所為的,不過是要下面的臣子給出一個理由或者說,讓下面的臣子提供出一個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